2020年的春节未到,新冠疫情肆虐,73岁的李兰娟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李兰娟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根据疫情的严峻形势随后,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的重要建议。
至此,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不顾劳累,开始在武汉、杭州、北京三地轮转,她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休息,甚至,连年夜饭的饺子都是在机场吃的。
当时,李兰娟院士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她和钟南山院士一起成为公众的定心丸。
李兰娟,从一个连学都上不起的穷家女孩,以赤脚医生起步,一步步成长为著名专家、卫生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她的一生充满传奇,但在母亲眼里,女儿的生活却是苦的……
一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桥村一个穷苦家庭,父亲因眼疾无法劳作,全家只能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活。
李兰娟自小成绩优异,1960年,13岁的她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但初二那年,正逢困难时期,家里实在供不起她上学了,母亲只好忍痛决定让她辍学。
可正当李兰娟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她的班主任突然叫住了她:“你自己要不要读书?”
13岁的李兰娟哭着说:“我很想读书。”
就这样,班主任没有让她把行李拿回家,只是给她批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帮忙。
母亲拿倔强的李兰娟没有办法,一个月后又让她回到了学校。
随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靠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初中即将毕业,为了早点自食其力,为家庭分担负担,李兰娟将自己的第一、第二志愿都填了中专,可是,杭州一中按照成绩排名还是把李兰娟录取了!
杭州一中是徐志摩、金庸、潘天寿等名人的母校,当时在绍兴只招两人,而李兰娟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多大的荣誉与好事,可是,却愁坏了她的家人,因为没钱交学费。
班主任听说后,专程从绍兴赶到夏履桥村,做李兰娟家里人的工作。
老师的一片热心最终打动了她的母亲,母亲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五元钱交给了李兰娟。
在杭州,李兰娟的求学生涯是很苦的,求学三年,她完全是靠着助学金才完成了学业。
可正当高考之时,“文革”就开始了,李兰娟也就此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
李兰娟原本想去黑龙江支边,但是没有获得同意,李兰娟又想到老家夏履桥有很多村民因辛苦劳作染上了腰背疼痛的毛病,于是,她又去了省中医院学习针灸,为的是学成之后,为乡亲们治疗疾病,这也是李兰娟第一次接触医学。
1966年,李兰娟回到家乡,成为夏履中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在此期间,她一边教书,一边为乡亲免费针灸。
1968年,大队组建农村合作医疗站,想请李兰娟做赤脚医生,但公社并不同意放走这位优秀的代课老师。
当时,代课老师工资每天8毛钱,一个月24元钱,而赤脚医生每天5个工分,相当于1 毛钱,一个月只有3元钱。
而李兰娟却选择了做赤脚医生,她说:“做教师呢,知识在我脑袋里,随时都好做。做赤脚医生呢,有机会学一点医学知识。”
在当赤脚医生的两年间,李兰娟非常负责,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有病情,她会立马到。
赤脚医生什么病都得治,头疼脑热,跌打损伤,因为资金有限,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还买来中医书籍,带着老乡们一起采药、炒药、制药。
就是凭着这一根针、一把草,李兰娟治好了很多村民的病。
二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开始招生,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
大队书记说:“按照大队实际需要,李兰娟作为赤脚医生我们是不放的,我们很需要她,但是,也不应该耽误她。”
李兰娟要走了,许多村民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赶来送行。
李兰娟说:“你们不要送我,陪我上山采一天的草药吧。”
于是,李兰娟和几个农民背上中饭,到叶家山一带采了一天的药。
多年后,李兰娟笑言:“我觉得这是最有价值的送行。”
李兰娟是带着疑问来到学校的,她说:“我晓得心跳不整齐,但不晓得为什么不整齐。我知道用这个药,但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个药。”
带着这些问题,李兰娟在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
1973年夏,李兰娟毕业,有人动员她做学校的团委书记,可她不愿意,她说:“我下决心这辈子要做一个好医生,不愿意做行政工作。”
后来,李兰娟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医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走投无路传染科。”
可几个月后,她却主动离开了人人称羡的“金眼科”,却转身来到了“走投无路”的传染科,原因是,她查出自己有远视。
当时,许多前辈老师告诉她,远视到四十几岁就容易老化。
李兰娟认为:作为眼科医生,早早就视力老化了,那还怎么做个优秀的医生呢?
刚到传染科不久,李兰娟接诊了一位患有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这名患者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 天,黄疸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人很快就没了。
李兰娟作为一个医生,眼睁睁地看着他死了,束手无策的她觉得很愧疚。
那个年代,爆发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是国内外一个共同的难题,当时的李兰娟根本无能为力。
而这一难题,在1986年得到了转机。
在给一位肝肾综合症患者进行肾透析时,李兰娟突然眼前一亮,她后来说:“这个病人体内积聚了很多的黄疸、毒素,透析清除了这些有毒物质,不但肾功能得到改善,肝功能也得到了改善,昏迷也能够醒过来。那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也有帮助呢?我下决心要做人工肝研究。”
说干就干,李兰娟当年就向省卫生厅申请了3000元的青年科研基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人工肝的研发之路。
有很多专家劝她:“人工肝是没有希望的,肝脏的功能太复杂了,你怎么能替代得了它?”
李兰娟却认为,人工肝技术是个方向。
于是,她反复探索,研制设备置换了一茬又一茬,同事离开了一批又一批,直到1992年,李兰娟才成功研发出第一台人工肝治疗设备。
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
2013年,以李兰娟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推广至全国大部分地区。
李兰娟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全国各地赶来培训的医生和护士。
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将这套技术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
有人曾经问李兰娟:“你当初为什么不申请人工肝的知识产权?”
李兰娟答:“肝衰竭的病人不能转院,一定要就地治疗,所以人工肝只能毫无保留地推广给大家,才能把病人就地挽救过来。”
在她心里,治病救人才是第一位的。
三
1998年,李兰娟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这一干就是10年。
2003年,“非典”爆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
浙江出现“非典”病例的当天早上5 点,浙江省卫生厅便向社会及时公布,当晚,就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就地隔离。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在“非典”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谨慎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非典”病人,没有一人出现严重后遗症。
2005年,李兰娟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唯一一位传染病学科的女院士。
李兰娟说:“我当初也没有想到拿国家奖啊,或者要做院士啊,我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的,我只想当一个好医生。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永远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人类最终能战胜传染病。”
“非典”之后,李兰娟经历了2008年手足口病、2011年甲型H1N1 流感的考验,2013年,李兰娟又迎来了H7N9禽流感的挑战。
当时,杭州是确诊人数最多的城市,李兰娟工作的医院就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
面对完全陌生的H7N9禽流感病毒,所有的药物治疗都无济于事。
李兰娟创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人工肝技术阻断“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了H7N9 禽流感的病死率。
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首次明确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 的主要源头,并建议政府关闭活禽市场,使得禽流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李兰娟向全球首次揭示H7N9 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H7N9 禽流感病毒疫苗株和禽流感诊断试剂盒,结束了我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
2020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李兰娟依然没有空闲时间,她要坐诊、要查房、要开讲座、要去实验室,日程表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没有时间”。
李兰娟没有休假和节日的概念,春节期间也常常带研究生做动物实验,同事及亲朋好友只好隔着实验室的玻璃窗给她拜年。
以前拿她没有办法的母亲,现在依然是无奈的,母亲说:“我阿囡(女儿)现在也苦的,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什么时候回来没数的。”
有人问她心不心疼女儿?
她回答说:“心痛也没办法,管不牢的,只能烧饭给他们吃吃,现在锅里饭还留着呢,她回来只有吃冷饭。唉,苦的。”
四
2020年的春节,新冠疫情肆虐神州,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从此,她的时间跟不够用了,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辗转各地。
2月4日,农历腊月十一,李兰娟院士带领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的第三天,“李兰娟每天只睡三小时”登上微博热搜。
在央视的镜头里,刚和同事们商讨诊疗方案的李兰娟走出门,记者连忙关切她的身体,李兰娟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你放心好了,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
记者最后说:“您就睡三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一边向前走,一边说:“现在就是尽快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敏感性的问题,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李兰娟和她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阿比多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喜讯公布之后,网上却出现了关于李兰娟的谣言。
当时,有媒体打通了李兰娟的电话,但李兰娟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解释,她只是说:“我没有时间对付这些谣言,网上已有很多辟谣了。”
随后,她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了,此时的她,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本无暇去澄清那些谣言。
如今,疫情依然肆虐神州大地,而已经75岁的李兰娟院士依然奋战在抗疫战斗的路上……
声明:《李兰娟为何销声匿迹,李兰娟个人资料简介(附2023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