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于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并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讨论。
上述为百度百科对于“内卷”这个词的释义,其实不难理解,内卷的概念一直和“内部竞争”相关联,也就是事物没有明显的发展或增长,只能内部越来越复杂且伴随着良性与不良竞争。
内卷现象
举一个例子。
企业对于某部门某项工作的任务要求是固定的,比如,房产中介公司要求销售部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100单客户的签订(公司体量就是100单)
销售部有甲乙丙三个销售员,公司的作息时间是每天不计工作时长,完成目标即可,按照以往的销售经验,三个月三个销售可以轻松实现目标销售量。
第一个月,甲乙丙三个销售都正常上下班,只不过甲销售会在下班的间隙联系客户,维护客户关系,日常也积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甲的第一个月目标完成量是80%,而乙和丙只完成工作的70%,所以甲自然受到领导表扬,不仅给提高了提成还额外给予奖励。
由此,内部竞争形成,员工甲的工作模式被普及放大。
第三个月,甲乙丙三个人都想获得最后的大奖,且他们都明白各自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于是甲每天加班1个小时,保持原来的维系客户节奏,乙和丙两个人都知道必须要再用力一些才能追赶上甲,于是两个人每天加班3个小时,并且也选用甲的运营客户方式。最终,三个人完成了公司的总目标,各自都收获最终的奖励。
貌似事情进展非常顺利,但有意思的是,在最后数据统计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去年在此季度的目标完成量也是100单,与今年对比来看,前两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大致相等,且今年完成情况较去年好一点。
但第三个月的数据却非常奇怪,第三个月一般都是销售旺季,去年三个销售在每天只加班半个小时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总目标,今年的三个销售平均每天要多花费接近三个小时!公司教授的方法都是相同的,这多出来的加班时间是为何呢?
其实看到这,大部分人都猜出来问题的所在了!公司的目标是按照实际的完成情况来制定的,且中介公司的体量受房产资源限制,无法过度转化,那么同样都是完成一个可实现的固定目标,为什么二者的时间成本却大不相同呢?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内卷现象。只要每天加班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目标,由于内部竞争状况,致使员工每天增加无效工作时间,导致不良的竞争环境产生,而典型的是,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非常普遍。
如果,工作的目标完成本因不是员工的超额时间成本,而是市场成交规律,那么,在既定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资源、人工成本的合理分配及差异化成长是避免内卷发生的主要方法,也是避免企业内耗的重要途径。那话说回来,员工多加的班到底流向哪里去了呢?
这就要谈另外的两个概念:机会转化和价值创造。
机会转化的理解很简单,通俗地说,甲乙丙都可以把原本加班的时间,做新客户的营销方案,或者客户的二次转化,再不济,也可以宣传本公司的服务理念做口碑营销,通过增值概念抓住实现转化的任何机会,不需要创造,只需要行业态度。
而价值创造就更好理解了,原本需要走访售卖的产品,一场直播就解决了,(现在直播看房的案例很多) 原本单一的售卖方式,现在可以分销、组团各种玩法,实在不行来个饥饿营销,抽号抢房等。说来说去其实原理也很清晰,就是多途径营销,快筛选人群,精准定位客户。
回到案例,甲乙丙的工作方法并没有任何问题,乙和丙的快速学习能力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前提,那甲的情况呢?效率高,执行力快,为什么最后也被迫卷入内卷中呢!
很多时候,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甲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尝试创造价值,但是这样的优势化行业人才去花时间成本来探索,并不是企业愿意看到的,企业的规章制作和管理理念决定了内卷是他的宿命。
放眼社会,大多数企业看重的,还是能抓得住的实际效益,尽量减少试错成本,毕竟不是搞科研和长远变现。就风险投资效益比来说,短期时间内机会转化远大于价值创造。
深入讨论一下内卷现象
其实不单单是企业,内卷现象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1.农业种植业
在农业种植中,很多种植者喜欢将土地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亩产,而不是开垦土地,于是在种植面积确定的情况下,每年的土地打理费用逐年增高,但是亩产的提升并没有符合收益预期,也就是投入和产出比慢慢增大,内卷非常严重。
说的通俗一点,以前种地就是撒上粮食,没有多少化肥和农药,也没有除草和机械化收割,到了年底还能赚个几千块钱粮食费。现在种植都是机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全部都是机械自动化,可以说全国大部分都实现科学种植了,但到了年底也还是几千块钱收益!
很多人说,收益肯定还是比以前多的!的确,那时候的物价水平和现在又是两个概念了!以前种地可以养活一个家庭,现在种一年地都买不了一部智能手机。
关键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家长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疯狂灌输孩子思想,洗脑自己并深深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
这就导致,大批量的学生平均成绩都上去了,进一步导致高校在本地的录取分数线的提高,反而录取率并没有实际的提升。
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考了100分,排名还有意义吗?高考还能筛选出人才吗?那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考100分,人才质量不是普遍提高了吗?这不是很好的反馈?”其实这样的思路和上面企业看到员工都留下来加班是一样的,只是看到了表面。
在如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里, 学生的学习强度和知识点储备已经是非常充足的了,而高考制度,在历经四十余载的革新中一直都在缓步前行!学生看待高考,就只是一种证明自己的考试而已,根本没有对新知识的渴望!
来来回回记忆的重复知识点,创新且多变的考核试题,在有限的知识资源里,不断的重复和创新考核标准,这不就是严重的内卷吗?大家都考出好成绩又怎样呢?只不过是重复的次数多了而已,固有知识重复记忆的量变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质变能画上等号吗?
3.社会经济发展
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今的经济发展。中国是制造大国,MADE IN CHINA!这样的标签我们曾经引以为傲,但细想开来,似乎内卷的概念在更庞观的经济体中悄然蔓延。
高效率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东西,三天建方舱医院,七天修好一座桥,一个月盖好摩天大楼,所有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奇迹,在中国每天都真实上演,但怎么样呢?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消费、投资经济,可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始终都行驶在可预见的轨道里,中国人民用辛苦的劳动支撑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
内卷还是有的,科技强国的速度还是比不上我们中国人的实干能力。就像那个销售员甲,掌握正确方法,愿意投入时间成本,效益是看得见的,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速也正在享受这样的人口生产红利,但之后呢?人口老龄化怎么办?二胎三胎政策很明显“难救近火”!除了资源经济,拉动中国经济“大命脉”的一些行业企业,还是需要依赖别人的核心科技,即使我们的员工、企业再怎么抓住机会成本,也还是难以创造超额的经济效益,只能内部优化再优化,以此来创造更多职场职位,带动市场劳动力就职需求。
内卷的现状在中国还是良性发展的,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的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见证,科技文化的进步,人才战略的实施,迟早会让我们提前打破内卷的壁垒,开始实现经济上真正的价值创造,我们在制造自己的东西,属于中国的东西,“中国制造”慢慢都会变成“中国智造”。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无法将所有的核心科技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部分行业的内卷想完全避免?这不现实!也不可能!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走正确的方向!我们没有享受现在,没有满足现在。
内卷其实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发展的过度,更是成长的契机。不管是个人、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经济发展,只要清晰的了解目前所处的定位,哪怕是被“内卷”,也能超越本体,不被同质,从而在发展中追求卓越。
声明:《最近很火的内卷是什么意思,中国式内卷现状和原因(附2023年最新排名榜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