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吸引力,是衡量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3月17日,百度地图发布《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整体改善,百城中近七成城市通勤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疫情防控常态背景下,公众室内出行热度全面回升。
其中,江浙地带居民市内出行热度最高,武汉居民出行热度涨幅最高,大湾区跨城驾车出行需求最旺。公共交通方面,新一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成渝地区公交通勤幸福感较高。
而对于新青年95后人才,他们更倾向哪些城市发展呢?
《“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北京、深圳、上海居前三。
任泽平团队称,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研究发现:“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这预示着中国未来人口流动尤其青年人才流动的都市圈城市群化趋势。
任泽平团队指出,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41%为16-26岁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48%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
“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
任泽平团队报告显示,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更高,“95后”、总体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分别为49%、43%。“95后”、总体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51:49,57:43,“95后”流动人才中女性占比更高。可见“95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独立,求职意愿较强。
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74.6%,远高于总体的58.3%。“95后”、总体流动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占比分别为42.3%、30.4%,月收入在8K及以上占比分别为10.2%、24.4%。“95后”人才多为职场新人,收入较低,同时低收入会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在城市中的归属感,从而更倾向跨城求职。
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7.6%,明显低于总体的31.1%。“95后”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21%、15.9%、11.7%,合计占比48.6%,总体求职人才最多的也是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比50.3%,“95后”人才行业集中度略低于总体。其中“95后”在TMT行业占比为21%,高于总体的19.1%,而地产、制造业占比低于总体,说明年轻人选择传统行业倾向明显降低,而对于互联网、电子、通信等新兴行业更加青睐。
吸引力城市50强
《报告》选取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作为观察对象,发现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为均高于总体。并且报告显示,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在于上海落户条件更为放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
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10城市
二线城市中,杭州、成都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8、1个百分点;95后人才大部分为城市群内部流动,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前十强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的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4%、1.3%、0.9%、1.2%、0.7%、0.2%,较总体分别高出0.8、0.4、1.0、0.4、0.5、0.7个百分点,杭州、成都对95后集聚程度更高。
声明:《2023年中国二线城市人才流入流出TOP10排名(附2023年排行榜前十排名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