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专题
在这些经济事件的背后,是中国新经济浪潮曲折涌动的方向,是不确定性中的坚持与探索
*本文共11968字,预计阅读30分钟
你将会在这篇文章看到:
❶ 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国内这些行业最受冲击
❷最大“黑天鹅”飞临,俄乌冲突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❸人民币6年来首超日元成“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有点惊喜,但还需淡定
❹ 医疗、物业、职业教育……全国两会还带火了哪些行业?
❺ 芯片成大国竞争焦点,中国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❻ “专精特新”培育浪潮来袭,企业如何把握机会?
❼ “双语直播”出圈,新东方会为直播带货带来新变革吗?
❽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中国迈向汽车制造王国的先声
❾ 外资外企持续加码中国,中国经济前景备受期待
❿ 李稻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潜力与挑战并存
编辑:黄治军
来源:尊品传媒(ID:jumping_mag)
▎2022年就要过去了,2023年会如期而至。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且具有长远意义的经济大事件。我们将回顾这些经济大事件,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实际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
因为在这些经济事件的背后,是中国新经济浪潮曲折涌动的方向,是不确定性中的坚持与探索。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于这些热点经济事件,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挑战重重,但充满韧性,让我们相信未来光明。
我们也会发现,是那些绝不躺平、绝不放弃、绝不认输的创业者、管理者和企业家们,为这时代提供了确定性。
我们走过的2022:让勇敢者前行,让前行者有力。
疫情重创全球经济
国内这些行业最受冲击
▎从长期来看,疫情只是历史中的一片浪花,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但短期来看,它如同一场脉冲,显著地冲击着经济的律动。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人类最大的流行病灾难,同时导致世界经济于2020年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其后的复苏又一波三折且日益分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带来的人员流动限制和交通封锁措施,在供给端致使员工不能按时上班,生产活动随之受阻,从而供给水平骤降;
在需求端导致消费者难以外出购买商品和服务,消费活动随之减少,同时投资者由于市场恐慌情绪、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预期下降而信心受挫,投资活动随之放缓,从而需求规模大减。
各国相继采取的人员流动限制和交通封锁措施,不仅严重削弱内需产品的供应,也阻塞了出口货物的生产和送达,工厂不能按合同准时出厂出口货物,国内交通不能将出口货物准时送达港口,港口又不能将出口货物准时送至国外。
这不仅降低各个国家的货物出口和工业生产量,更重要的是导致全球供应产生阻滞,从而通过中间产品的缺位减少了他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而削弱他国的经济增长。
当前全球中间产品的出口贸易量已超10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出口贸易总量的60%以上,可见其影响之大。
中国、美国和德国分别为东亚、北美和西欧地区的产业链中枢;日本、韩国、英国和印度等国也是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参与方。
新冠疫情在这些国家的扩散,使中间产品的主要供给方的生产和运输能力显著下降,全球供应链因而大幅受损。
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贸易供应链和国际金融市场,从而从外部间接地打击各国经济。
自疫情暴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从主要经济体开始,各国股市和债市先后骤然下跌,随后大幅动荡。
股市和债市,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和债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骤跌与震荡表明国际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减弱,致使各国投资者,无论是金融投资者还是实业投资者,也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跨境投资者,都放慢投资步伐,进一步间接地打击全球经济。
疫情影响了哪些行业?
对中国来说,疫情也严重地冲击了这些行业。
餐饮行业。民以食为天,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业在疫情期间所受的影响尤为严重。
例如春节期间本应是餐饮业的黄金时期,不仅各种聚会十分火爆,利润丰厚的年夜饭也是各家餐企主打的重头戏。
但由于疫情,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自己做饭,另一方面,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餐企停业的规定,于是,原本火爆的春节小高峰也随之消失,整个餐饮业陷入了停滞。
旅游行业。和餐饮行业相比,或许旅游业的损失更惨。受疫情冲击,全国主要景区基本上都出现过关闭的情况,传统旺季可谓是颗粒无收,再加上各地文娱项目的叫停,人们也陆续中止了出行的计划。
而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服务、酒店分包、机票分包等行业,也都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
交通运输行业。不出门,成了交通运输业的灾难。为了避免自身感染,降低与传染源接触的概率,造成了交通出行受到控制,人们减少外出旅游、探亲等活动,全国的高铁、水路、公路、航空运输客流都出现显著下降,为了支持疫情,多家企业实行退票免费,相关企业均有损失。
线下零售业。“疫情三年以来,门店客流和之前相比已经下滑了50%。我每天睁眼闭眼都是:房租,员工薪资,逾期货款,库存积压,商品过季,物业水电……也不知道哪天能一切复原。”这是上海最繁华购物街上一家零售门店经理的声音。
人流的减少,消费欲望的下降,对零售行业,尤其是线下实体零售为主的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
制造业。由于复工推迟、需求降低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加,疫情势必对制造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一方面,制造业本身会因为复工延迟、流通减速等原因,造成短期的生产滞后;另一方面,由消费、服务、进出口领域的影响也会蔓延到制造业,会反应在制造业订单量、库存量的减少。
受疫情冲击的行业还有很多,几乎每个行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疫情仍在持续,疫情结束后经济也将会复苏,但复苏的力度如何,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能否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目前仍不确定。
(综合人大重阳、正和岛商业洞察)
最大“黑天鹅”飞临
俄乌冲突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2022年的俄乌军事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助长和促进了逆全球化思潮高涨,导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受阻。
俄罗斯空袭乌克兰,2022年最大的一只黑天鹅飞上空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在这一场俄乌冲突中受伤害最大的人是谁呢?答案是股民。
俄罗斯股市暴跌30%,香港恒生指数跌5%,中国A股三大股指一度跌超2%,欧洲各国股市也齐声下跌。俄乌冲突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深远?
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过去几场在全球影响较大的战争。以美股为锚点,来看看战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第一场战争是1990年8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在战争初期,伊拉克对科威特出兵,影响了全球石油安全,美国股市遭遇短期冲击,道琼斯指数在两个月里下跌16%。
然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34国军队加入战争,伊拉克遭遇重大打击,很快便签署了停战协定,接着就是美股反弹。所以第一次海湾战争,美股是先跌后涨的U型走势。
第二场战争是1999年3月到6月的科索沃战争,由于持续时间较短,而且美国并没有深度参与,所以战争对美股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然而对于中国的A股而言,当年很多股民担心轰炸南联盟所导致的“导弹缺口”,于是A股出现短暂暴跌。
但随后中国政府不断地释放利好,结果在这场科索沃战争期间,上证指数涨幅居然高达55%。
第三场战争是持续时间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从2001年7月美国空袭阿富汗开始,到2021年8月美国撤军。
战争爆发后,美股受911和战争影响出现短期下挫,标普指数9月份大跌11%。然而随着情绪逐渐消化,阿富汗战争对美国股市并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
你看,战争会对资本市场造成短期冲击,但长期影响并不大。这个规则和黄金很相似。在这几场战争中,黄金也是在开战后持续走高,当局势明朗后马上出现下降。
再细分来看,如果所在国家与战争关系越紧密,受到的影响当然就越大。
比如美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六场战争,所以美股受到的影响最大。而相比咱们中国的A股所受的影响就比美股、欧洲股市乃至香港恒生指数都要低得多。
咱们的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很像一个另类。不过到了2022年的今天,情况可能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会导致A股市场受国外冲击的程度明显加深。
此外俄乌冲突影响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而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又非常高,俄罗斯更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
所以正在爆发的这一场俄乌冲突,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可能带有一定的标志意义。
通货膨胀持续攀升
在俄乌冲突之前,大多数G20经济体的通胀率就已经超过了央行设定的目标,原因包括经济重新开放导致能源价格最初飙升、供应链出现瓶颈、运费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私人消费结构向商品消费的转变。
俄乌冲突加强了这些价格压力。由于担心俄罗斯和乌克兰生产的大宗商品供应中断,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工业金属以及小麦、玉米和食用油的价格在2022年3月大幅飙升,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在更高的水平上下波动。
但允许乌克兰恢复部分农产品出口的协议帮助食品价格回落,中国需求减弱也缓解了金属价格的压力。
能源价格仍处于高位,俄罗斯逐步减少流向欧洲的天然气,使欧洲的天然气价格飙升,进一步促使电价飙升。
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比去年上涨了两倍多,大约是2010-2019年平均水平的10倍。发电商和一些工业部门转而使用煤炭和石油,使煤炭价格也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欧洲的能源价格高企最为严重,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地区,特别是亚洲。
世界经济复苏受阻
俄乌军事冲突导致对世界经济普遍的悲观预期。尤其是在欧洲,陷入再次衰退的悲观情绪在蔓延。
欧洲经济复苏势头原来就比美国差,在欧洲大陆内部爆发的战争不仅刺激欧盟增加军事开支,安置难民、支援乌克兰、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等,都进一步增加了欧盟的财政和金融负担。
俄乌冲突令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障碍。如果俄乌冲突仍将持续较长的时间,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衰退中走出来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可能被打断,复苏的前景将变得更加艰难。
(综合吴晓波频道、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人民币6年来首超日元成
“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有点惊喜,但还需淡定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成绩可以肯定,但对比前两大支付货币的占比,这一成绩背后的意义不是很大,人民币全球支付比例仍亟待提高,或者说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22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2021年12月份,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跻身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这是6年来人民币首次升至第四位。
具体数据是:支付金额排名中,排名前两位的美元和欧元仍表现强势,占比分别是40.51%和36.65%,合计占比近8成;
排名第三位的是英镑,占比5.89%,比例虽然不大,但排名牢靠,长期占据第三的位置;
紧随其后的是人民币,2021年12月份支付占比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
也就是说,前三位的是美元、欧元和英镑,这一排名短期内是其他货币无法撼动的。
人民币在2021年12月份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之后,2022年1月份比例提高到3.2%,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202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5,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到了2.88%。
从人民币支付占比、支付金额、外汇储备占比的数据来看,成绩斐然,这得益于大宗商品、跨境电商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看到这一消息,有些人不免会兴奋甚至骄傲,认为咱们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未来会逐步取代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支付货币,甚至走上“货币霸主”的位置。
以上这种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实事求是得平心而论,即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意义也不是很大,原因在于:
美元和欧元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对照两大货币的支付占比和支付金额,人民币仍然“弱小”。
全球支付占比中,美元一直处在领头羊的位置上,虽然最近已经跌到了40%左右,但高峰时一度能达到60%左右。
近期美元支付比例之所以下降,原因在于美联储年内5次加息,美元持续走强,把欧洲那帮小伙伴坑得有点惨,弃用美元也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排名前三的货币之外,排在第4-7位的几种货币,比如人民币、日元、加元和澳元,排名在不同月份的统计中飘忽不定,正如前期日元一直处在第四位而2021年12月份被人民币超越一样。
再比如,按照今年8月份的最新支付占比,人民币以2.31%再次滑到了全球交易使用量排名的第五位,而日元以2.73%重新站上了第四的位置。
因此,对比美元和欧元各40%的超大占比,人民币短暂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其实意义不是很大,毕竟美元和欧元的占比太大了,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占比比例差距太大了。
这就像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一样,微信和支付宝牢牢把控着第一第二的位置,谁会在乎或在意第三、第四、第五……是谁呢?
所以与其沉浸在“第四名”的成绩中,不如多多突破,努力弥补与美元、欧元、英镑的差距。
人民币取代日元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得益于”近期日元的疲软。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人民币是近6年来首次跻身前4位。
在过去,第四的位置基本被日元占据着。我们不否认人民币超越日元的背后是人民币日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以及大宗商品和跨境电商成为新的增长点,助推人民币“进步”。
但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近期日元的疲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民币超越日元。 一定程度上,正是日元的“助攻”,才硬生生地把人民币推到了第四的位置上。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这一消息值得我们欢喜鼓舞,但就事论事,人民币的支付占比距离美元、欧元仍然有近20倍的差距,即便是距离英镑的占比差距不足5%,这5%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拉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迎头赶上的。
换句话说,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下取得的成绩不足以让我们沾沾自喜,要客观认清差距,争取更大进步。
(综合百度百家、中年老刘闲谈)
医疗、物业、职业教育……
全国两会还带火了哪些行业?
▎3月,今年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不少人get到了一些关键词,比如“脱贫攻坚”“六稳六保”“两重一新”等等。
那么,今年两会,特别提及的行业有哪些? 这些行业的现状如何?未来怎么发展? 我们普通人能否从这些行业里发现新机遇?
医疗行业
生命至上。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名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疫情面前,医院成为人们的“护身符”。从当前三级医院的数量分布来看,哪个省份最让人有安全感呢?
答案是广东省,它的人均三级医疗资源最丰富。根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广东、四川、山东省三级医疗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全国仅30%左右的地级市拥有5家以上三级医院。
医院的发展壮大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迭代。不过,除了传统的医院场景外,让小巴眼前一亮的是,家用场景下的医疗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尤其是智能家用医疗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有望帮助过去看上去精密的医疗设备走入千家万户。如今有了政策导向,加上居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家用医疗器械有望迎来“高光时刻”。
虽然市场前景可期,但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总体“小而弱”。
小,是小在了企业规模上。根据CFDA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企业1.6万家,但真正做大做强的企业却不多。
比如在A股仅有40家上市公司,而前10家加起来的销售收入仅占整体医疗器械市场的12%。
弱,是弱在了技术水平上。目前该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中低端市场规模在整个中国市场中占比高达75%,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农村电商
我国四成人口在乡村,截至2018年底,乡村常住人口仍有5.64亿。乡村肩负着农业生产的重任,但农产品交易效率低下一直是难题。
这次两会中所强调的“电商进农村”或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电商平台成为连接农户和消费者的最短路径。
2019年8月“农货节”期间,拼多多的农产品订单超过1.1亿笔,其中有七成是销往一二线城市。
经由电商这条快捷通道,直接将亿万亩农田与城市写字楼、小区连接在一起,打破以往“生产者赔钱、中间商不赚钱、消费者出高价”的怪圈,让农户直接获益。
农户增加了收入,消费欲望自然也相应地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万元,增长10.7%,较城镇快3.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消费的潜力依然很大。
职业教育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多多少少都会提到“职业教育”,而在今年的报告中,有了更细致的规定——“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职业教育呢?
从人才需求角度看,我国一些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增长速度,跟不上人才缺口的增速。
以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为例,在2020年-2025年内,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紧缺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峻。
人才需求缺口大,那从供给角度看,哪些领域的职业培训最受欢迎呢?
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IT、财会、市场营销以及管理类培训最受欢迎。德勤数据显示,以上4个类别的业务总和占到整个市场的30%。
物业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还特别提及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在《民法典》草案里,也完善了物业服务的相关条款。
疫情确实让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家的物业,甚至把物业服务作为购房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但也有人对物业知之甚少,大家普通感到好奇的问题:
物业是靠什么赚钱的呢?
根据对中国百强物业管理公司2018年财务数字的统计,基础业务收入占企业整体收入约80.5%,为核心收入。
然而增值服务整体的利润水平却远高于基础服务,贡献的利润占比为44.3%。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将使物业走向更加规范,这些政策“大礼包”将给民生行业积极的发展信号。
(晓报告)
芯片成大国竞争焦点
中国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可以说未来2-3年,将是核心科技芯片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时刻,那么,中国芯片发展现状如何?为何全球不少人士都认为,无论美国如何“折腾”,最终赢家将会是中国呢?
11月9日,外媒曝出台积电将“搬迁”至美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台积电计划未来几个月内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北部新建一座尖端半导体工厂,毗邻2020年宣布建造的120亿美元综合工厂,投资规模据悉与此前项目大致相同。
报道称,台积电计划建造的新工厂将以3纳米制程生产。
2021年,华为凭借麒麟芯片两个季度连续成为智能手机的“一哥”,国产手机和苹果展开“白热化”拉锯战,随着华为鸿蒙系统的不断成熟,华为曾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在高端手机市场唯一能与苹果对抗的国产品牌。
美国开始急了,马上实施对华为更严厉的“制裁”,直接要求台积电禁止与华为合作。要知道,华为虽然能设计出先进的麒麟芯片,但却不得不依赖台积电先进的代工技术。
在美国的制裁下,台积电彻底选择和华为“断绝关系”,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随即响应美国: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不变,台积电就不会给华为供货!
不得不承认,台积电这一招确实奏效,华为高端手机市场下滑,相反苹果不断加大订单,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再次上升,今年双11战绩辉煌,天猫数据显示,仅用时1秒,iPhone销售额便超过了10亿元。
台积电即将成为“美积电”吗?
之前美国就提出把产能搬迁到美国,网友马上表示“台积电”即将成为“美积电”。显然,台积电对美国的要求是不同意的,但又不敢撕破脸面。
于是,台积电在应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修建一座5nm工厂。但美国远远不止这些,他要的是整个台积电。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公开表示,台积电也更加看重美国市场的发展,而如今美国直接动用10架飞机运输设备和核心技术人员,网友调侃,变成“美积电”梦想成真了。
台积电搬迁去美国意味着什么?
美国坚持要台积电全部搬迁到美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积电先进的晶圆代工能力直接决定着半导体行业的“命脉”。要知道,台积电的高端芯片,占据了世界90%以上。
对台积电来说,失去华为,意味着失去了市场的主导权。
之前,台积电的高端客户有华为和苹果,华为手机出货量稳居前三,台积电也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华为直接贡献了15%的营收。
对台积电来说,高端芯片的产能,谁的价格高就给谁,掌握着定价权和主动权。
失去华为后,台积电的高端产能就只剩苹果了,为了提高利润,芯片代工定价权就回到了苹果手里,对于苹果来说,三星和台积电都可以选择,这对台积电来说是致命的。
让台积电更担心的是,一旦全部搬迁美国,技术和人才就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美国不是想扶持台积电,而是想借助台积电的技术,为美国半导体的发展出力,如果美国掌握了台积电的代工技术,台积电还是“台积电”吗?
不过,美国积极推动台积电变“美积电”,正是看好芯片半导体行业的前景,甚至一度只投资金融、保险、消费类股票的巴菲特,也已经以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8.82亿元)抄底台积电。
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春天来了,因为大国、投资者都在这一领域发力。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半导体产品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中低端领域,半导体产能也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
技术水平差异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中高端半导体产品,其中CPU、GPU、存储器等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仅2021年的进口额度就高达4325亿美元。本土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但是,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冲击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时期,这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机遇。
(综合钛媒体、生活与逻辑分享)
“专精特新”培育浪潮来袭
企业如何把握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专精特新”发展不仅能够帮助企业专注产业链环节,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保障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发展活力,而且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多个方面能够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点火仪式,虽然没有像2008年的“飞天”场面那样气势恢宏,却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引人注目。
从运动员跑上高空作业平台,机械臂移动到指定位置,到点火成功,一气呵成,分毫不爽。
人们可能没注意到,全场“最靓丽的仔”其实是那台国产智能臂车。它安静、快速、平稳、可靠,末端操控的精度甚至达到了毫米级。
导演组要求从火炬手点火到设备退场须在2分30秒内完成,而设备停放在20米开外的地方,这等于让一个人在奔跑的同时将一根线插入针眼。
这台智能臂车来自星邦公司,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在高空作业平台领域深耕11年后,星邦在2019年一举刷新了最大作业高度、最长伸距、最大载荷三项世界纪录,不久前它还入选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
自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来,“专精特新”作为一个热词多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被提到与“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问题”同一高度。
目前,在我国的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11.7万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92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既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力量,也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进化方向。
未来3-5年将是国家最大力度支持培育“专精特新”的关键时期,预计我国将崛起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迈向“专精特新”?
首先是找准企业定位。
国家工信部正式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优质中小企业”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并且统一了全国标准。
依照该标准,企业可以快速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培育发展方向,一步步走上“专精特新”。
其次是紧跟所在省市“专精特新”政策动向,洞悉优势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目前各级政府依据自身发展目标陆续出台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系列举措。
其中,部分省市会针对当地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比如深圳市大力培育发展“20+8”产业集群;江苏省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31”产业链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北京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政策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累计已出台“专精特新”相关政策400余项,惠企事项涉及几十万到上百万的资金奖励,还有贷款贴息、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上市支持、优先申报重点项目等等。
另外,有了北交所这一金融基础设施,专精特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路子算是铺开了。
去年11月北交所开市,首批上市的81家企业中超过半数是“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6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被选中的企业是幸运的,其余的企业家也不必漠然观望,因为中国似乎正在汲取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中小企业营造优渥的发展环境。
北交所的成立,不仅为中小企业搭建了新的融资渠道,而且也为资本提供了退出机制。
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敏锐的企业家已感受到风向变化,大批投资机构也迅速调转车头,从过去热衷的互联网和新消费等领域,冲向被长期冷落的工业制造领域,“专精特新”已不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声时代号角。
(综合经济日报、21财闻汇)
“双语直播”出圈
新东方会为直播带货带来新变革吗?
▎与其说东方甄选抓住了直播带货转型期的趋势风口,不如说东方甄选完全就没有按照旧的直播逻辑和方法在做,它在日用品和高价值科技产品的基础之上,切开了日常农产品和知识类产品直播的口子。
2022年6月9日,东方甄选直播间因董宇辉等主播的“双语直播”出圈。短短几天时间内,东方甄选直播间粉丝数和单日销售额都暴涨至千万级,也带飞了新东方在线的股价,最高涨幅将近十倍。
有人统计,东方甄选从0到100万粉丝用了6个月,而从100万到200万只用了3天时间。
入局直播带货半年时间,新东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流量密码”。
选品:新品类的进击场
从薇娅、李佳琦、辛巴到罗永浩,再到东方甄选董宇辉等人的带货,可以看到一条直播电商主打品类变革的曲线。
过去在薇娅李佳琦等几个头部主播的直播中,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以化妆品、日用品及休闲零食为主,在这些产品中,大品牌或是已经被一些人熟知了的品牌占大多数。
换句话说,很大一部分人是奔着大品牌在直播间里的低价格,才苦苦蹲守,尤其是90后95后等年轻人占据了不少的比例。
罗永浩的入局,拉开了高价值产品直播带货的序幕,手机、电脑等千元以上的科技类产品在直播间中屡见不鲜,甚至,汽车、火箭、房子等曾经意想不到的高价值的东西也出现了。
紧接着,主播坑位费不断上涨,直播生态进一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设立自播,建立自己的直播体系。
如今,直播似乎已经成为了品牌的标准化配置,无论是发布新品或者开展时点性促销,或者是与消费者交互,“品牌直播间”发挥着与消费者连接的重要一环。
我们再来看东方甄选,它在日用品和高价值科技产品的基础之上,切开了日常农产品和知识类产品直播的口子。
无核金枕头榴莲肉、五常大米、玉米等来自区域的农产品在这里成为了直播间爆款,DK博物大百科书等图书也在这里备受追捧。
尤其以农产品为例子,中国的农产品由于大多数没有标准化,并且过于分散,甚至很多只有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从而很难吸引到消费者,也比较难在选货环节进入主播们的视野,很多优质的农产品一直找不到传播和推广的渠道。
根据知萌咨询组建的全国小资源孵化与推广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中国有5800多种区域的农产品资源,但是,在有品类无品牌甚至产品形态原生态的困境下,出圈依旧是件难事,如何将他们发掘推广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
而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不仅让农产品成为关注焦点,而且经过甄选的优质农产品,实现了量价齐升。
东方甄选在选品上,不仅抓住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抓住了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在后疫情时代更加注重健康、原生态和品质的需求,加上俞敏洪及董宇辉等大多出身于农村的奋斗者的有亲和力的信任背书,为农产品开创了一个新渠道,也为电商直播开辟出了新品类的机会。
图书也一样,过去很多直播电商的图书品类,基本上都是以售卖知识焦虑和信息促销型为主,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则是以一个老师的口吻来传递书的知识和意义,同样带来了新的体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东方甄选以农产品和知识类产品为主的直播中,消费人群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在李佳琦薇娅的直播间中,女性消费群体和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而“东方甄选”直播间,则吸引到了很多消费力强的中青年群体以及妈妈群体,很多人不仅在进行着社交扩散,也在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东方甄选的直播间。
据俞敏洪此前的介绍,新东方背后有两套体系,一是新东方的销售体系,以东方甄选直播平台为核心,未来扩大成一个综合销售体系;二是新东方的产品体系,包括外部产品体系和自有产品库。
所以,东方甄选从一开始就注重选品和品控,与其说东方甄选抓住了直播带货转型期的趋势风口,不如说东方甄选完全就没有按照旧的直播逻辑和方法在做,以董宇辉等新东方老师这个知识群体的集体带货,正在开创和引领一个全新的直播带货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内容”和产品对于直播的价值。
(综合肖明超-趋势观察、新榜)
比亚迪超越特斯拉:
中国迈向汽车制造王国的先声
▎2021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相关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也同比增长了1.6倍,双双超过350万辆。
继9月单月销量突破20万辆强势夺冠后,比亚迪又交出超预期的成绩单。
10月28日,比亚迪披露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销量超特斯拉,坐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王座,净利已超过去三年利润总和。
比亚迪方面预计,2022年其总销量将达到150万辆,在供应链良好的情况下甚至有望冲击200万辆。
而这个数字已经能超越丰田中国2021年的194万销量,仅次于去年大众中国的330万。
国产电车市场热闹非凡
比亚迪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较高的增长确定性,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赛道。
除了头部新能源车企比亚迪之外,近来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企业,凭借科技感强、体验感好、性价比高等特点,备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市场规模及份额也在持续攀升。
同时,盯着如此巨大的市场,科技巨头也忍不住加入竞争。华为、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其科技能力,与多方合作布局智能电动领域。
百度于2017年推出了其Apollo平台,这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式自动驾驶联盟之一,此后已经吸引了50多个合作伙伴,包括福特和梅赛德斯-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
其与吉利的合作,将使百度能够利用吉利的生产实力来设计、开发和制造电动汽车。
华为则与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结成联盟,推出高端汽车品牌。华为推出的5G生态系统,以及全球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将为即将量产的电动汽车提供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相信这些科技巨头的加入,将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国产车企比亚迪在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说明了其造车的强大实力。
然而除了比亚迪的努力和能力,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中国这些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所积蓄的力量。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自2010年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地方先后推出600多项支持政策,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
有了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撑、新能源车企的努力探索,终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快速成长阶段。
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座,形成了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
2021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相关补贴退坡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也同比增长了1.6倍,双双超过350万辆。
这也标志着曾经依靠补贴生长的新能源汽车,如今已然开始自力更生,进入市场化发展新阶段。
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目前来看,仍有多重利好因素,将使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方面,国家、地方仍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确立,将极大的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汽车碳排放占比较大,且主要集中在燃料环节,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此外,消费者环保节能理念增强,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超大容量的市场。
虽然总体来看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的3.23%,要完全实现替代可能还需要一个长达十几年的过程。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部分关键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不足。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澎湃新闻)
外资外企持续加码中国
中国经济前景备受期待
▎当前,世界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多国面临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一些发达经济体为解决自身通胀问题激进加息,其外溢效应影响全球金融稳定,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压力。但随着利好消息的传来,中国经济前景备受期待。
德总理访华:
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创历史新高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开启其首次访华之旅,随行的德方经济代表团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随朔尔茨来访的12位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包括大众汽车、宝马集团、阿迪达斯、德意志银行、西门子、拜恩泰科、巴斯夫集团、喜宝集团、Geo Clima Design、瓦克化学集团、默克集团、拜耳集团的高管。
据悉,此次随行的12家德企分量十足。既包括来自汽车、化工、制造业等德国传统优势产业的代表,也包括德国拜恩泰科等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覆盖了中德经贸中的重点领域与潜力行业。
大众汽车是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也是在中国布局时间最长的德国企业,而宝马集团也早在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明年即将迎来20周年的日子。
今年以来,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迎来两个重大扩建项目的竣工—— 大东工厂产品升级项目和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全新BMW i3已在这里下线。
目前,宝马集团在中国有超过460家供应商,仅华晨宝马的本土采购额在2021年就达到了714亿元人民币。
数字化方面,宝马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和数字创新体系,并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合作,积极加入中国生态圈。
10月13日,大众集团旗下 CARIAD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
其中,合资公司将由 CARIAD 持股 60%,注资约 24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67.85亿元),交易预计将在 2023 年上半年完成,这是大众进入中国40年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德企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根据总部位于纽约的研究公司荣鼎集团的一项研究,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宝马和巴斯夫在 2018 年至 2021 年期间共占欧洲对华投资总额的1/3。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在华投资约为1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
G20峰会:
聚焦共同挑战,中国备受期待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于11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开幕。 此次巴厘岛峰会以“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为主题,以全球卫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为三大优先议题。
当前,世界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多国面临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一些发达经济体为解决自身通胀问题激进加息,其外溢效应影响全球金融稳定,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受巨大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较7月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从今年开始,印尼、印度和巴西将相继担任G20轮值主席。
由于轮值主席对当年峰会议题的设计有主导权,因此这样的安排意味着新兴国家所关注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减贫、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升级等议题有望处于更优先地位,全球治理的议程设定也将更具有连贯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推动G20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上发挥引领作用,支持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面对当前复杂敏感的全球局势,国际社会尤为期待本次峰会上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
多位国际学者表示,中国坚持走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道路。中国致力于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综合澎湃新闻、中国经营报)
李稻葵: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潜力与挑战并存
▎总结就是一句话:保持信心。一定要保持信心,我们的未来会更好,不要被短期的问题过分困扰我们的心绪,一定要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经济前景。
受疫情、俄乌冲突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和中国经济的不确定增加,但为什么说我们不应该过分焦虑?为什么还是要坚定信心?至少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我们的百姓仍然充满活力,仍然向往美好生活,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好?是因为中国有活力,中国百姓勤奋,中国百姓向往美好生活。”
第二,我们老百姓储蓄率非常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储蓄率的高低。
储蓄是投资的基础,有了储蓄才能投资,有了投资才能够改善机器、劳动工具,劳动生产率才能上去,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经济才能发展。
当前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远远高过欧洲、美国。
第三,我们的人力资源增长得非常快。人力资源不是人口总量,而是包括人口总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内的可用人力资源。
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到2050年我们的人力资源总量还在上升。未来可能通过弹性退休制度,把这部分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第四,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我们目前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科学技术论文总量、科学论文的被引用量都是世界第一。
尽管在部分领域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但相信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会保持快速上升的态势,在未来一定会有所突破。
第五,我们的经济有自己的规模优势。我们的可贸易产品居世界第一,在很多领域,中国制造不仅是世界第一还几乎是唯一。通过巨大的规模优势,我们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块。
中国经济将应对怎样的挑战?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未来仍将面临风险挑战,我总结有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想卡我们脖子。美国现在面临着自己国内的治理问题,因此它针对中国很可能乱出牌,以此威胁中国乱摊牌。
这时我们绝不应该自乱阵脚,必须保持节奏,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同时我们要防止狭隘的民粹主义,该学的就要学,该批判的就批判,该应对的就应对,该协商的就协商。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经济过去快速增长几十年,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比如房地产要适当增加流动性,让房地产企业去完成已有的投资项目,不能让房地产短期债务的烂账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地方债也要采取措施,比如适当把一部分地方债剥离出来,让地方政府可以轻装上阵。
第三个挑战是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足,使老百姓的活力得不到释放。
今天地方政府普遍面临很多约束性指标,如耕地保护、产能控制、减碳减排等,这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扩大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
未来应该将各类约束性指标通过市场化方式加以归纳简化,充分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第四个挑战是在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部分年轻人丧失了对于先进科学技术和理念的学习能力。
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经济体,想要进步就必须要开放学习,学习一切好的技术和经验。
事实上,国家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面临围堵,就越要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才能后来居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保持信心。一定要保持信心,我们的未来会更好,不要被短期的问题过分困扰我们的心绪,一定要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经济前景。
有信心但不盲目乐观,而是把握大势,研判具体每一个行业的情形,认真去阅读专业公司报告,听专业人员展示,认真思考,批判学习。
如果能做到保持信心和冷静分析形势,我坚信,我们就能够把握好中国经济的大趋势。
声明:《2023年十大热点事件PPT,影响深远的经济大事件(附2023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