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一组名为《人情债的博弈:为何会有“孔融让梨”》原创漫画受到热捧转发,这组漫画共有24幅图,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人物进行解说,将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做了新解。孔融被放在博弈论中的人情交往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梨的行为也被描绘成双方用心良苦的算计。此微博受到不少网友高度关注,引发广泛争议,从而形成了强劲的舆论场。
实际上关于“孔融让梨我不让”争论风波几年前也曾爆发过。2012年上海一小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回答“孔融让梨当中,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定为错。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华网、人民网、中青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参与此次讨论当中。孔融让梨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现代礼仪良俗一直都是当下争论的焦点。
言语不详的《后汉书》:扑朔迷离的勾勒起点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漫长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津津乐道于其中彰显的谦让孝悌之意,并能对于故事的细节似乎都能言之一二:“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其中小小的孔融阵地有声地回答“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言简意赅极为形象传神,一直被公众引以为美谈。
这段引文常常被归于南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说法流传甚广,以至于类似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在解释“孔融让梨”此典故之时都加以注解引用。可惜的是当下如果细心查阅《世说新语》,却只能疑惑的一无所获。何况其中原文曝出“融七岁时”之说与正史记载相冲突,语言风格上更疑似为后人牵强附会之作。这就让故事起源本身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实际上,孔融让梨的故事确切记载最早只能追溯到唐代,而一直以来被封为源头的《后汉书·孔融传》却并无确切详细记述。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章怀太子。不久,高宗命太子李贤留守京城监国。李贤处理政务明确公允,为朝廷内外所颂扬。太子李贤借此招集当时的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诘和周宝宁等人注释范晔的《后汉书》,书成之后呈奏给高宗,被收藏在皇宫内阁。
值得注意的是,李贤在注解《后汉书》中“融,幼有异才”一文中引用《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这是后世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版本的“孔融让梨”。但是遗憾的是作为原始出处的《融家传》早已亡佚,既无明确作者,也无所做年代,从而成为浩瀚历史典籍当中一缕孤证。
即便如此,孔融让梨故事在历史上却流传甚广深入人心,文人墨客常常与之相提并论的南北朝“王泰让枣”故事就是一例有力证据。唐代李延寿所做《南史·王泰传》云:“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后世成语“让枣推梨”皆源于此,也可做互相印证。就这样,孔融让梨这样一个让历代赞颂为美谈的历史瞬间,反倒在历史长河传承当中扑朔迷离,为后来的讲述者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奔放自由的《世说新语》:淡笔点缀的昔日传奇
如果说《后汉书》只是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勾勒一个模糊不清的起点,奔放自由的《世说新语》当中对于孔融形象塑造强化了其谦卑孝悌的形象。《世说新语》本身是并没有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反倒是在清代注疏《世说新语笺疏》有所记载: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需要说明的是,当下不少人混淆二者区别,误以为源于《世说新语》可能皆因于此。实际上《世说新语笺疏》主要注重考案史实,对《世说新语》原作一一寻检史籍,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的,略为增补,以广异闻。乃晚清学者余嘉锡所做,距离南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的所做《世说新语》,年代相差数百年,不可相提并论。
而诞生于南北朝的《世说新语》通过刻画孔融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深入人心,还诞生出关于孔融认亲、小时了了等脍炙人口的成语,为孔融让梨故事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民间舆论传播基础。
例如《世说新语》有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便是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世说新语》只通过言语的描写,就将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孔融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借助如此脍炙人口的故事传播,让原本简单孔融仅仅为的“拿小梨”事件赋予了更多道德的意味,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古代社会便成了道德楷模,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在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推动改造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传播延续的关键
延续《后汉书》《世说新语》的传承,《三字经》当中关于“孔融让梨”的记载则从儿童蒙学出发,让故事本身深深植入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三字经》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综其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堪称“蒙学之冠”。
而《三字经》当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2个字朗朗上口,以极简风格架构出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表达了一种谦让友爱的孝悌之心,形式上极具传播力。悌道和孝道一样,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和“悌”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通过轻松愉快类似儿歌的特点,承担起传播儒家孝悌之义的任务,拓展了“孔融让梨”故事影响力。
据记载,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曾在北京生活14年,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借助《三字经》的对外传播的风靡,使得孔融让梨不仅仅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故事,而且在不断对外交流中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化符号。
盘点历史,从《后汉书》到《三字经》跨越千年,“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史家传承、改造、颠覆,最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架构和内容,虽随时代变迁,其精神本质内核依旧不变,将谦让孝悌之意深植入中华文化的基因长久流传。
声明:《孔融十岁认亲,孔融十岁认亲文言文道理(附2023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