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潮,乃通州西部重镇,南通的北大门,南濒长江,东傍通扬运河、九圩港,与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一桥一闸相连。
平潮自唐初成陆,至今已有1300多年, 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明清时期就有平潮十景之说,有的一直延续至今,难以忘怀。
所谓平潮十景,是由费范九先生收集制图修建。(费范九生于一八八七年,卒于一九六七年,名师洪,字知生,平潮镇人,曾辅助张謇治理南通水利、主编《南通报》,尝旅沪出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编辑)
平潮十景依次序为一、丰利寺二、经社三、华藏禅院四、翔凤桥五、亦陶园六、曹公亭七、西被闸八、文峰阁九、云台山十、镇海关庙。
一、丰利寺
据民国《石遗室诗话》记载:平潮市西北丰利寺,宋代古刹也。有银杏树二株,苍然占茂,荫可数亩,后改为国民学校。为赋一诗,付校生护之。云:寺经六百载,两树若相持。风雨闻龙吼,人民付鹤悲。森森叱樵斧,穆穆护书帷。干尺昂霄气,诸君幸与期。
丰利寺原址在现今的如皋市九华镇九华村20组,根据该组王琳英老人介绍:丰利寺原属平潮区新坝乡杜官堂管辖,后几经区划调整,变成九华镇。庙房朝南5间、朝西3间,庙门前有两棵大白果树,有300多年历史。要6个人相抱用手围成一圈才能抱到。日本人来了烧了庙房,费范九组织人进行了重建。1958年由当时的工作组将两棵大白果树倒掉做深翻梨,后庙房又被拆除,现在已经变成农田,找不到庙的影子了。原庙主老和尚叫石根元86岁去逝;他的儿子石福如现在60多岁,常帮人家做佛事,生意忙碌。
二、经社
通明宫位于平潮镇通扬运河东岸,原翔凤桥北数百步,建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费范九重修平潮通明宫后,附设了经社。宫西郊有圆通庵,东南有小溪,溪上架石拱桥,桥名赉志,俗称小石桥。过桥沿溪行,岸边垂柳依依,桃花灼状,倒影清溪,随波荡漾,别有一番情趣。进山门,左转,有垂檐门。内为东厅南向屋三楹;厅东则有白玉兰一株,花时,若琼枝积雪,清芬袭人。费范九题东厅联云:别院数株花,说法拟敷摩诘座;小桥一湾水,寻春疑入武陵源。厅之西南有魁星楼;厅之左有廊通华佗殿。殿左祀华佗,殿中供奉檀香木雕观音菩萨座像。出殿西月洞门左转,为文昌楼。楼三楹,颇宽敞。内供奉文昌菩萨。楼前有银杏两株,传说为最初之住持冯骊仙所手植,距今百余年。文昌楼向前为虚皇殿。殿宇宽宏,仅虚皇座像一龛。据相传:明末遗民对清廷不满,乃借虚皇之名暗祀崇祯。费师洪曾赋诗志之:江淮淫祀盛清初,此祀森然义可书;像为故君挥涕泪,宫于幽境证清虚。黄冠聊附神仙末,白发应多祸患余;老树不知人已去,亭亭留影月中除。
清末,通明宫屡遭兵荒,殿宇几濒倾圮。费师洪深忧地方胜迹淫没,多方奔走筹划修建,得到各界赞助,集资四千金兴工修茸,并亲自主持其事,于1919年竣工。殿宇焕然一新,同时与虚皇殿相向,增建经社,藏经室附于虚皇殿内,藏有孔、老、佛、耶、回诸教典及九通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共五万余卷,伟为巨观。费师洪并征集南通古名家书画大小近二百余件,精工装池,陈列于东厅四壁,隔期更换,供人观赏。解放初期,经典古籍及书画流失甚多;十年浩劫中,仅存之古籍书画尽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实在是一大损失。1958年因运河拓宽,将小溪填塞,拱桥被废;原来的两株银杏树尚郁郁葱葱,楼台殿宇也被拆除。后由猪鬃厂占用,通明宫只保留了一排4间房屋,天景仅有3—4米宽;2007年,经通州市民政局批准,将其搬迁到老墩村2组龙王庙。由吴启书、王国成、张锦富等热心人组织集资近百万元,进行了重建。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通明宫,有两幢高大的庙房,左边建了一厢房,三间办公室。每逢阴历初一月半等约定节日,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善男信女都要前来朝拜龙王、观音菩萨等,以保一方平安。
三、华藏禅院
华藏禅院是道教的场所。原来这里茂林修竹,绿水环绕,禅院静谧,故又称为静室庙。当初庙主名叫吴天官,因此也称吴家静室庙。
华藏禅院位于平潮镇北牡丹村,现合并到四十里村。原来院内有两棵银杏,枝繁叶茂,青翠苍劲。花坛里有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等花卉数十种之多。花开季节,争奇斗艳,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华藏禅院始建于明代中期神宗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修缮数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清朝末年。这一次,是由清末状元张謇出资策划,委托当时社会名流费范九及姚彭寿等具体承办,对庙舍进行了彻底改建和扩建。修缮后的庙宇形成了三进庭院式结构:前有门殿,中有敞殿,后是正殿。正殿前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五间。庙宇高大雄伟,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雕梁画栋;正殿供奉观音,敞殿供有都天、关公塑像,并各供奉数十尊其他佛像,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一年四季,八方游客络绎不绝。道教信徒,逢年过节,常前来敬香,莫不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庙内有当家师一人,专业道士若干,负责日常管理事宜,如此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解放后改为牡丹小学。十年浩劫中,庙内文物未能免遭厄运。只有牡丹、古银杏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采,见证着历史的演变。前几年,由于生源不足,学校拆并,牡丹小学不复存在。从此这里门窗破碎,杂草丛生,园内牡丹逐渐流失,只有高大的银杏依然挺立,周边群众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在这种情况下,宋良诚等十多位老同志,出于保护文物古迹的目的,协同村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珍贵的牡丹终于物归原主。接着,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在这里成立了老、少活动中心。
为了恢复华藏禅院,几位老板和群众自发筹集资金请来几尊佛像供奉起来,祁求国泰民安、丰收好运。大家考虑到将老年活动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供奉佛像放在一起不太合适,而后院房舍陈旧不堪又无法供奉佛像。为此,老同志们经过深思熟虑并报上级部门同意,决定重建正殿。2008年农历八月初九,大殿终于修复落成。原来庙内有两棵银杏,后来东边一棵遭雷电击毙。大家又补种上了一棵与之匹配。庙内牡丹花开的胜景也迎来了无数观光者。现在,静室庙由老年同志轮流值班,每逢初一、月半、二十五都有不少群众前来进香膜拜,祁祷安康好运。
四.翔凤桥
古翔凤桥,由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叠砌而成,老百姓又称它为平潮大石桥,现在称为平潮大桥。它横跨南北通扬运河以贯东西,长50米,宽4米。据平潮不少老年人回忆,平潮古通明宫的华王殿前发现一块石碑,碑文系清朝通州牧平翰所撰,据碑文记载,在清道光年间才以木易石。桥架于入市之口,东有鸣凤,西有凤尾,为两座附会之桥,因此主桥名曰翔凤。
翔凤桥原来是一座三级木板桥,中级以人启吊,便于往来船只通行。相传有一日,钦差大臣坐了官船由通州前往扬州,经过此地时,守桥者吓慌了手脚,虽则吊起中级桥板,却让这位官老爷等了片刻,随从即将守桥者打了几十大板。当时,地方民众对此甚为不平,但敢怒而不敢言。他们为了避免官船回通经过此地,守桥者免遭毒打,便由一位地方董事和两位举人集资,组织工匠,运输石料,日夜施工,将此桥以木易石,赶在官船回通之前造好。隔了些时日,官船经过此地,畅通无阻。这位钦差计算时间不长,而此桥已改成石桥,惊叹不已,当即赞扬说:平潮人民有志气!旧时石桥高耸雄伟,两头设有石狮各一对,石栏雕镂精妙,拾级攀登桥上,向下望去,如驾虹然。昔有吴县人姜佐禹咏翔凤桥之诗句曰:涉川翻苦峻如山,驾运常忧不可攀。何似齐飞三凤好,和衷与共济时艰。民国22年(1933年),由地方人士集资重建,将桥石级降低数尺,减轻了来往行人及小车攀登之苦。
1958年,南通地区大兴水利建设,开了九圩港,通扬运河平潮段河道需要拓宽。于是由南通专署水利、交通两局投资兴建,将翔凤石桥改造为水泥结构的公路大桥,长达60米、宽10米。1961年5月落成。该桥为金平公路上的主要桥梁,上书平潮桥三字,乃南通地区行政公署郭琛副专员手迹。其字体俊秀,颇有神韵,熠熠生辉。
四十多年过去了,平潮桥历经风风雨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每天早晨上班高峰时段,平潮桥面经常堵车,如果没有交警前来输通交通,可能1—2小时车辆和行人都难输散开。为了改善平潮的投资环境和交通条件,2002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和通州市人民政府筹资500多万元,在原址重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桥栏两旁书有钢劲有力的平潮大桥四个大字,桥长60米、宽17米,桥面四部汽车可以并行通过。这座大桥设计新颖,桥下没有一个桥墩,桥上利用弧形钢杆和混凝土筑成半园型,用13根园钢竖拉式,坚固美观,桥上路面宽阔平坦,十六根路灯电线杆均匀排列在大桥两侧,犹如一个个忠诚卫士,日夜守卫着大桥。桥上的行人和车辆,多年来从未发生堵塞现象或恶性交通事故。
抚今追昔,平潮大桥的变化,折射了通州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也是我们祖国面貌巨变的一个缩影。
五、亦陶园
亦陶园是清朝进士马映辰建筑,咸丰时自贵州铜仁府告归,筑此园以颐养,被人们称为马家花园。
马映辰,平潮镇人。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进士。官贵州铜仁知府。原有东园、西园。西园后改为进士府第,四周挖河环绕,架桥通东园。东园内有花厅、小亭、蜀锦亭、夹镜楼、景翠栊、临河榭、太乙船,间以假山、荷池等、院内遍植嘉树名卉,四时鸟语花香。清末马家衰微,亭阁倾圮,园林荒废。民国初,费范九曾集资加以修葺,有商人在里面经营茶室,更名为怡园。民国20年遭火灾,园林破坏。抗日战争期间,盘踞平潮的日军曾占为马厩。50年代末,疏浚通扬运河时将河中部分淤泥填塞马进士府环河及东园荷花池。后西园进士府改建为平潮小学,东园辟为球场,后改建了平北小学,60年代合并到平潮小学后建成为红蕾幼儿园至今。
六、曹公亭
曹公亭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张謇建筑天云公路(天生港到云台山后延伸到白蒲的公路)时派著名学者费范九先生在平潮镇北、通扬运河西岸,明代抗倭英雄曹顶战死处建曹公亭及曹顶横刀策马塑像,并立由费范九撰文、方训谋镌刻的碑文一块。建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曹顶是南通人人皆知、个个景仰的民族英雄。据史料记载:曹顶(1514——1557)是明朝嘉靖通州余西人,盐民出身,从小跟着父亲给富户当佣工,亦说他以切面为业。从小他头顶上有三个发穴,因此取名为顶。他臂力过人,性格豪爽,驾船习武,水性娴熟。那时,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经常上岸烧杀掳掠,奸污妇女、无恶不作,通州也是受害最深的地区之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总督张经到通州来招兵,曹顶积极响应,应募入武。他作战非常勇敢。一次与倭寇恶战于江中,曹顶用长矛猛刺敌船的舵手,乘势跳上敌船,沉掉铁锚,放火烧毁了这条船。第二年倭寇3000余人攻通州城,曹顶率500水兵在城外驻扎,不断骚扰敌寇,分散敌寇兵力,城内外配合作战20余天,粉碎了倭寇的围城。曹顶每次作战,总是一马当先,不避箭矢,前后身受数十次创伤,斩杀倭寇数百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寇又一次来犯通州,曹顶率众与倭寇在城北五十里处激战,又追至单家店(即平潮),血战三个时辰(六个小时),战斗还在继续残酷地进行,曹顶只顾杀敌,没有注意到天雨路滑,坐骑跌进沟坎中,敌人乱刀齐下,曹顶惨遭杀害,终年43岁。
通州人民听说曹顶牺牲的消息后,以为失去了可依靠的长城,没有一个人不痛哭流泪的,除了修墓立祠外,还在州志中为他立传,列入大为推崇的忠节类中,平民出身的曹顶在当时的等级社会中受此殊荣是十分难得的。后人一直把曹顶看作是民族英雄的化身,是南通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南通地区纪念曹顶的建筑共有两处,一处是在去狼山的大路中有两棵挺立拂云的银杏树,树下就是曹顶将军像;另一处是在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即平潮)。
1921年,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修筑天云公路,北贯平潮。费范九与徐人骥主持路工,遂筑亭造像,勒石于镇北,与紫琅北麓曹公祠遥相辉映。亭成,张謇为亭撰写了一联: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高度概括了曹顶的伟大,千秋百世之后,仍然是人们最尊敬的人物。并赋诗《题曹公亭》一首:人亦孰无死,男子要自见;曹生磊落人,无畏赴公战;鲸牙自草纤,马革黄金贱;荒原三百年,突兀一亭建;田父何所知,亦说单家店。
匾额曹公亭是张察(张謇三兄)所书。楹联遗像千秋,雄心直欲歼全虏;危亭一阁,颜魄犹应恋此乡。为费范九撰书。
亭建成后,在道路两旁植桃柳千株,一株杨柳一株桃,借此示意平潮古称桃村。1939年,吴县名人姜佐禺先生途经此处,为曹公亭题诗一首:十里长亭已姓曹,桃花村甸护周遭。英雄骏马同千古,分占风光有宝刀。
从此,平潮曹公亭成为纪念抗倭民族英雄、教育子孙后代的一处名胜古迹。抗日战争期间,日寇进犯南通,像毁亭颓,1957年由南通县政府修复。可惜此亭在文革中又被捣毁,所幸尚存亭记一碑,由附近群众保护下来。1984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曹公亭,并将石碑取回,安放于亭中。可是后来,由于附近农民堆置的菜籽秸秆着了火,曹公亭被烧。1992年,平潮镇人民政府又在原平潮汽车站门前广场新塑了曹顶铜像,将碑文安放在像座石块之中。1996年5月,在平潮镇进行旧城改造时,平潮镇人民政府又将曹顶铜像移至南街头、204国道与通扬公路交汇处,并筑了围墙、门亭,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亲笔题名——曹顶纪念园。成为南通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曹顶像从初次建筑到现在,已经90多年了,几经沧桑,真是多灾多难。2007年10月5日夜里,曹顶像不知何故突然倒塌,由于平潮镇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才使曹顶像得以重新修复,还曹顶手持大刀、横跨战马、威风凛凛、注视着南方将军的雄姿!
为了使曹顶的事迹流传千秋万代,2009年11月,由南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收集整理出版了《历史深处的记忆》曹顶专集一书。南通著名作家朱英为该书撰写了曹顶抗倭记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版面。
七、西被闸
西被闸是由荷兰工程师特莱克作指导建筑的排灌两用闸,始建于1924年,为南通城以西排水入江,排涝灌溉之用。在南通城西大有坝,即今西公园招待所北首任港河上,原竖有张詧手书西被闸三字的碑。因现在排灌用不上了,现已拆除。
同时冠以西被的有三闸四涵。西被闸一般指西被第一闸。第二闸在平潮镇大力坝,即今二坝桥处,位于平五河入通扬运河处。第三闸在李港顾二圩村东北角。四涵洞分别为港闸区芦泾港西涵、东港区涵、崇川区姚港涵、平潮镇云台山涵。此平潮十景之西被闸指的是西被第二闸即二坝闸。1927年1月建成,分泄平潮积水,经小李港入江,现在闸已废弃不用。建闸之前,平潮镇百姓饱受河水泛滥之苦。1921年9月狂风、暴雨、江潮齐袭平潮,导致人畜伤亡无数,农田大都颗粒无收。镇西民众推请当地名绅徐明远、费范九、朱韵秋等先生,向县政府申报灾情,请求建闸直接泄水入江。后张謇先生会同张詧、熊育衡等人亲自到平潮实地勘察,决定建西被第二闸和第三闸。1925年动工,1000多名农民与100多个技术工人参加了劳动,同时还聘请了荷兰工程师特莱克作指导。两闸分别于1927年1月和1930年6月建成,被平潮人称为姊妹闸、幸福闸。
八、文峰阁
文峰阁原址在今通扬运河东岸,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北宿舍楼处。旧社会,文峰阁是读书人讲学聚会的场所。据平潮中学85岁退休老工友沈鸿宾回忆,文峰阁分上下两层,底层面积为16米乘16米左右的方型。建有一座四角楼阁,底层供奉吕祖菩萨 ,旁边有两株大银杏树,有100多年树龄,是通州保存下来名贵古木之一。每到秋天,白果掉了一地,是孩子们喜欢去玩的地方。解放后,文峰阁被改为平潮小学。1953年平潮小学搬迁到马家花园,在此建办了平潮初级中学,1958年办了高中,改为南通县平潮中学。笔者在此度过了6个春秋,亲自见证了文峰阁的兴衰。当时创办初中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将危楼文峰阁拆除,建了食堂,西边一株银杏树保存完好,后来东边一株自然死亡,平中领导又购买了一株栽上与之匹配。八、九十年代,平潮中学创建了江苏省级重点中学后,将教室新建到平潮大桥东南方,这里便成为学生宿舍区。
2010年12月16日,原平潮中学副校长李启昌在阅读了2010年11月25日新民传媒好生活专版刊登的平潮十景今何在?长文后撰写了《文峰阁与平潮中学》一文,对文峰阁有关史实作了更正和补充,现摘录于下:文峰阁,清咸丰时建,市人岁时游嘱之地,为今小学校。他屋尽拆去,而阁犹屹然。前临运河,帆樯如织。秋高木落,隐隐见狼山一抹,于诗咏良宜。据《南通县校史汇编》载,早在清光绪32年,即1906年2月,平潮镇绅士钱苍佩等集资办学,利用镇南河东文峰阁部分房屋办起了一个复式班,命名为平潮市初等小学,其后逐年发展。钱苍佩就是平潮小学的开校之长,任期1906---1910;二任校长就是费范九,任期1911---1918。2006年,平潮小学举行了百年校庆活动。平潮十景之名,起源于1933年编的一白画册《南通平潮市风景册》。是费范九先生请丹徒画家吕瀛(字海岑)作画,自己题诗。画册有十幅,即十景。文峰阁为八景,有费范九题诗为证:文峰百尺下,弦歌载春风。荫门千株桃,一抹霞光红。风光能几日,绿枝转眼空。造士慎有责,养正惟童蒙。(今改为小学校);下面有几处需要更正的地方:上文中提到的1953年平潮小学搬迁到马家花园,在此建办了平潮初级中学,1953年应为1955年。平潮中学创办于1941年,2011年是她的70校庆。当时创办初中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将危楼文峰阁拆除的时间不是1953年,应为1958年。另外,关于文峰阁前的银杏树,原来有两棵,现在只有一棵,后补载了一棵,并不是有意相配;后载的一棵是在留存的那一棵的东边,应该是在文峰阁的正南,而不是东边,在此特作说明。
九、云台山
唐宋时期,为了抵御潮水的浸入,平潮人民先在江边筑了第一道江堤大坝。遇到洪水泛滥,潮水一直漫到白蒲南,于是人们又在平潮筑了第二道江堤大坝,并造了一座大桥,史称二坝桥。从此,每逢涨潮,潮水到此就平缓了,故称平潮。因此,每次退潮之后,二坝桥南留下大片沙滩。随着时光的流逝,沙滩越积越厚。有一浙江姓陈的客商行船经商来到二坝桥下,看到南边有千顷荒滩,认为是富饶之地,适宜开垦种粮食,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为了免遭洪水灾害,他们就雇人围垦造田,并开挖了山河,将三面开挖的泥土堆积成土山,房屋就建筑在土山上。每逢清晨大雾弥漫之时,远望就象云头山,从此云头山之说逐渐沿袭下来。初读云台山,会使人有莫测高深之感,实则观山无影,觅石无迹,而是一座古寺庙之名,人称南通佛教的小五台山。
据《江东佛门春秋》一书记载:古时,云台山尚是在长江边的一座高土墩,亦称烽火台。传说在三国年间,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处屯军。暮举火,昼举烟,这里成为戎疆御敌之所。至于云台山庙房的建造有两种传说:一是到清朝中期,陈氏家族逐渐兴旺,还出了个能人,名叫陈盛,并考中了状元。可夫人不幸早亡,为了纪念她,就在云头山上筑了一座庙,史称陈氏夫人庙。第二种传说,亦传古时云头山上住着一位姓陈的末出阁的女子,由于月老为她系错红绳,直到暮年鬓发如霜,她还末找到如意郎君,因此孑然一身度到晚年。房族见其一生积蓄颇丰,则不乏觊觎、垂涎之徒。陈女知其用心,守财如守关,钱财未失镏铢。后感悟佛教宗义,决心把钱财化为佛缘,利用烽火台——高土墩,筹建寺庙。几经辛苦,数载寒暑,建成内殿、正殿、外厢三房。内殿和外厢塑弥勒与关圣像,正殿供观音大士。因庙宇建于烟光云霞的高墩之上,故取名云台山。古时惯称庙门为山门,后渐略门留山,云台山的叫法传延至今。
现在的老年人都记得云台山庙门前有一棵大银杏树,传说岳飞抗金曾经过此处,战马就系在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岳飞,称此树为英雄树。两旁还有两尊大石狮;进山门就是内殿,在第一间庙房里塑有韦驮和弥勒佛像,称为普济寺;第二间庙房内有关羽像,称为关帝庙;西边建有十代阎王殿,以告诫人们行善积德;第三间庙房是二郎神和北极元帝像,称为二郎神庙。往山上走就是正殿,即山上第四间庙房就是丰官殿了,殿前置一大香炉,右房间挂一只直径2米的大钟鼎。每天清晨和午夜,钟鼎一声长鸣可传10—20公里之遥,清晰可闻。在土山顶上,就是第五间庙房,称为观音殿。殿前建有一座香塔。一云游和尚化缘来到这里,见庙房建在五个大台阶的平台上,气宇轩昂,遂将云头山改名为云台山。加之时过境迁的缘故,又将陈氏夫人庙改为云台山普济寺。从此,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观音菩萨的人日益增多,香火十分旺盛。解放前,里下河地区和靖江一带居民到狼山敬香都要先到此打头站,烧香拜观音、观看十代阎王殿,教育后代行善积德。
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经过这里,捣毁了阎王殿,开办了云台山小学。大跃进年代,普济寺改为平南农具厂,后改为通州市第二阀门厂,云台山小学西迁500米;8年前,该厂倒闭,一直空关着。
现在,云台山已形成小集镇,204国道经过此处,路西有农贸市场、医院、学校、附近有数十家民营企业,成为平潮镇首批工业集中区。在公路两旁,饭店、旅社、商店、超市随处可见,一派兴旺景象。前年,由平潮镇老镇长现任老干部党总支书记王道炎、退休原副镇长徐学成、平南中学退休教师吴云祥等领导和发启下,在此建立了平潮镇平南老年活动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平南老年学校。每天清晨,老年人来到这里进行晨练,有打太极拳的、有抖空竹的、有唱红歌的等聚在一起,既锻炼了身体又相互增强了友谊;这与附近的云台山农贸市场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早晨8点和下午3点过后以及晚上时间,中老年人根据各自爱好,选择打扑克、下象棋、打乒乓球、看书报、学习唱歌跳舞的,应有尽有;也成为关工委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如今的云台山真正成了老百姓的乐园!
另外据了解,当地曾有数十位知名人士,欲采取集资的方式重修云台山普济寺,由于多方面原因,终未能如愿。2009年,云台山村村民葛忠建在外搞水电安装发了财,出资将空厂房和17亩地皮买下来,并捐出3亩土地作庙房用地。在云台山村七组高志同志组织发动下,在许多热心人的资助下,已经重建了一座新云台山普济寺,第一座庙房已经在2010年底前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十、镇海关庙
据《南通的传说》记载顺通扬运河,拐弯向北,在通州城外十八里河口附近,东边有座镇海关帝庙。群众称为小关帝庙。原属平潮镇,距离平潮10华里,在闸西乡的倒坝龙潭对河,现在是港闸经济开发区福利村和五星村交界处。旁边原有孟姓祖先建有孟公亭的场所。据传,镇海关庙是乾隆年间通州首冠状元胡长龄,为制龙而造,并缮写一副楹联:江海浪涛澎湃淹没沙滩,霾雾雷电霹雳霍震云霄。上联均为水字旁,下联全是雨字头。传说状元是文曲星,以此镇住了作祟的蛟龙。
民国费范九修复重建。解放后逐渐衰败,在大跃进年代,镇海关庙和孟公亭先后被拆除,现在这里成为港闸经济开发区新的工业集中区。
岁月沧桑,以上这些令大家引以为自豪的胜景大部分已成遗迹。今天,平潮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正积极推进以工兴镇、富民强镇、创建美镇、人才立镇的发展战略,我们看到,一个特色平潮、魅力平潮、和谐平潮、创新平潮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平潮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声明:《平潮是哪里,平潮大桥看通扬运河图(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