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日用品 > 常州在哪里,安徽常州在哪里(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

常州在哪里,安徽常州在哪里(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

世界排行榜123网 2024-02-07 08:24:20 手机版

 

常州在哪里,安徽常州在哪里(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感慨往事如烟2024-03-23 薛焕炳会长主讲武进在历史上的变迁与发展作者简介: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常州大学乡贤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州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原……世界排行榜123网www.zgjm5.cn)小编为你整理了本篇文章,希望能解对你有所帮助!

感慨往事如烟2024-03-23

薛焕炳会长主讲武进在历史上的变迁与发展作者简介: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常州大学乡贤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州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原常州市总工会主席。

常州武进,历为江东大邑、吴越望县,土地肥沃,经济繁荣,人才辈出,世称中吴要辅、江左名区。 吴余祭元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延陵邑正式置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名毗陵县,以后,不论三国时置典农校尉还是两晋时由校尉改郡治,均冠以毗陵一名。而毗陵(县)与武进县既有同一,又有区别。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武进的地与名;一是武进的易与变。 首先,我对武进提出三个新的认识: 1.对武进地名的认识。武进是常州人的母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所谓母县就是籍贯。我们的父辈在籍贯上填的都是常州武进或江苏武进。为什么?因历史上的常州,她是治所所在,治所只是一个衙门而已,实土均在县。常州历史上的每一个名称,几乎都与武进相关,如南朝武进改名兰陵,兰陵就是武进;唐代武进并入晋陵,晋陵就是武进;清初,阳湖并入武进,阳湖就是武进。而从大的概念来说,后来的武进就是延陵最初的核心区域,那么武进就是延陵。为什么我要从地名说起?因为地名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信。为什么许多地方为了一个地名要进行长期的争执,如杏花村之争,香格里拉之争,诸葛亮隆中之争,梁祝故里之争,还有涉及常州的兰陵美酒之争,齐梁故里之争,除少数人的功利主义外,更多的是文化传统与历史自信。从武进分出建立新区时,常州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新建区的区名应该称兰陵,而领导最好定的是新北。现在常州人再想做兰陵梦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真正的兰陵在山东峄县(现在的栆庄市峄城区),而临沂的苍山县前年已改名兰陵区。国内不可能有同一的两处县级名称。武进一名一般认为是以武为进的意思,同时,也可理解为止戈为和、铸剑为锄的核心内涵。武由止戈合成,战争之目的为一统天下,天下太平;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一上台,曾给武进改名永定,止戈为和、铸剑为锄不就是永定吗!进由走之与佳字合成,走是追求,佳是卓越,意谓追求卓越,永不止步。武进的这一地名决定了常州(武进)人的人文性格,这就是好胜而不好战,好强而不好斗,好进而不好飙。虽是强者,但不霸道。(近一百年中,从武进分出的土地有马迹山、嘉山、西来岛、扬中的1/3,五牧、桃花港等。面积逐步减少,但现在依然排名全国前列) 2.对武进地理的的认识。明万历年陆应阳撰《广舆记》有这样几句话:三江雄润,五湖腴表,土厚水深,山灵气秀,武进在江左地区是块常稔之地。此说依据何在?唐代常州刺史韦夏卿《东山亭记》这样叙述:自京口至震泽三百里唯毗陵地高。土厚地高对于江南低洼地区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顺便说一下毗陵的来历: 毗陵一名出自《山海经》。《山海经》云: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籍,所云浮玉山即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起湖州,临近太湖平原,西延浙皖交界处,长达200公里,宽约60公里,分为东、西两支,称东天目山、西天目山。主峰清凉峰位于浙江临安与安徽绩溪交界处,海拔1787米,登上浮玉峰顶,向北可望太湖,向东可望诸毗。清初学者陈玉璂就认为《山海经》所云东望诸毗就是指彼此起伏、绵延不绝的毗陵诸山,因毗陵(无锡、江阴、武进一带)在浮玉山(天目山)的东面,具区(太湖)在其北面,山中有苕溪流入太湖。按其地形,东望诸毗是指毗陵。 又据汉初《尔雅》:吴越之间,具区其湖,周回五百里,襟带吴兴,毗陵诸县界,东南水都也。具区者为之防。宋初《太平寰宇记》:具区在苏州西六十里,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即《禹贡》之震泽。取水常震动之义。或曰,震,东方;泽在东也。毗陵所处的位置正好与之对应。毗陵一名来自毗陵地。宋《咸淳毗陵志·古迹》云:毗陵地在天禧桥南。旧传地方丈余,盛雪不积,岂一郡温厚之气所聚欤?或云在丁氏园。 清《康熙常州府志》载:汉高祖五年,初改延陵乡为毗陵县,毗陵始名。毗,厚也。‘古迹’:‘毗陵地在天禧桥南’。天禧桥即今天的弋(驿)桥,此桥位置千年未改。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李栖筠出守常州时在桥侧创办州学;又东,唐代宗大历九年(774),独孤及在此建东山亭及水西馆,与水西馆一湾之隔有荆溪馆,此馆又名阳羡馆,后来改为毗陵驿。 历史上的这些重要建筑为何都建于此地,是否与毗陵地有关,不得而知。毗陵地究竟为何名胜,志载不详,后又湮灭。不过,(唐)贞元年间常州刺史韦夏卿有《东山亭记》,曰:自江之南,號為水鄉。日月掩靄,陂湖蕩漾。游有魚鱉,翔有鳧雁。涉之或風波之惧,望之多烟雲之思。自朱方達于震泽,三百里而遥,惟毗陵地高。韦夏卿所云惟毗陵地高与(清)康熙《常州府志》所说毗,厚也意思一致。毗为厚土、高地,而陵的本义是为四边方正的大土山。《说文解字》:陵,大阜也。《诗经·小雅》: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因此,毗陵可以理解为土厚地高的地方。在先秦时期,自长江以南的朱方(镇江)至震泽(太湖),皆为一望无际的大泽,惟有常州(毗陵)地势高亢,宜于人居。 又见清《光绪武阳合志·风俗》云:邑多丘陵原隰,故曰毗陵。《说文》:毗,厚也。其民刚柔,中文质半。其意与韦夏卿《东山亭记》惟毗陵地高相同。 毗陵一名源自毗陵山。《隋书·地理志》载:毗陵有毗陵山。清《康熙武进县志》载:毗陵,《山海经》曰诸毗。今毗山,跨武进、江阴二县。江阴旧志云:毗山,在县南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余尺,占地一千五百七十亩。1992年版《江阴市志》云:长寿乡境西北的毗山又名毗陵山,汉初延陵乡改置毗陵县,即以此山为名。乡境南莫城为古暨阳县城。毗山又名时山,宋《咸淳毗陵志》这样记载:时山,(江阴)县东三十里(江阴长寿乡境内)。《源山须知》云:在暨阳。昔有富民时姓族后,此山遂名之。亦谓此山蒋侍制尝读书于此。《咸淳毗陵志》并未提及毗陵与毗山的关系。在江阴建县之前,暨阳为毗陵县的一个乡,历史上的江阴,与常州密不可分。在常州与江阴交界处立有巨石,上面刻有八字:延陵故墟、春申旧封,意思是说江阴既是延陵季札的故地,又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江阴有学者称,江阴有山三十三座半,秦汉以古延陵邑置毗陵县,惟独毗山曰祖山,或曰母山,出处大概来自清《康熙武进县志》与《隋书·地理志》。毗陵一名取自毗陵寺。这一表述不够确切,毗陵一名早于东汉,即在高祖五年(前202)。如果两者真有源缘,应是古刹借用毗陵邑名。据《沙洲县志》载:南沙乡高峰村有毗陵寺,古刹始建于东汉。寺内凿有毗陵井(又名泓泉),此井以石砌成,井底铺设木槽,上有六角青石井栏,水质清洌,大旱不涸,至今完好无损。张家港(沙洲)西部数乡原属常州江阴县,南沙为江阴一乡,六朝前期属陵县域。南沙古刹、古井取名毗陵,是否还与佛教毗卢有关?或为谐音?值得探究。佛教在东汉时由古印度传入我国,按照以上记载,毗陵该是佛教传入东土最早的地区之一,当与洛阳白马寺相提并论。 3.对武进地形的认识。清褚邦庆《常州赋》云:地为齐祖发祥之邦,曾钟王气;山留虞帝巡行之迹,未必无稽。历史上的武进,不仅人文荟萃,而且还是吉祥之地。这与武进地形有关(我们是说历史上大武进或毗陵县的概念)。早在秦代,秦开始皇说这里有王子气,因此,派3000身穿红色囚衣的囚徒开京岘山,凿路由直变曲,因此才有丹徒与曲阿之名。而在晋代,有人在武进掘得五枚金铎,堪輿大师郭璞视为吉祥之兆,建议晋元帝司马睿在建业登基,年号建武;南朝时,梁武帝作梦,武进有六龙荫聚,故产生齐梁两代皇帝与30余位宰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明邹忠颕《毗陵高山志序》这样说:毗陵之北缘江北数十里,不得一培塿焉。何足以当东北锁钥,惟是六龙阴聚于毗陵,右以铁瓮诸山(镇江沿江一带山脉),左以利城诸山(江阴沿江一带山脉),若东西户屏尔。夫利城诸山即今君山、黄山,由里茶歧峦蚰,相错于江上者也,而西止于武邑大宁之舜峰,舜峰者高山也。4.对武进地利的认识。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地利的地利在于襟江带湖。武进境内南有五湖,北有大江,三江五湖皆与此地有关。所谓三江:武进南部之中江(吴楚运河)、南江、北江(常州段长江,历史上的常州段长江东起黄泗港,西至九曲河[包港],最早延伸至高资港);所谓五湖:大五湖为太湖、滆湖、射湖、贵湖、洮湖;小五湖为南阳湖、北阳湖、宋建湖、茭韶湖、临津湖。正由于三江五湖、土厚水深的缘故,武进才能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早在明清时期,武进衙署前竖三座牌坊。朝南一座曰中吴首善,朝东一座曰兰陵花茂,朝西一座曰姑幕风清。中吴、兰陵、姑幕都是武进的别称,数百年后,牌坊上的词意一一应验。至今武进号称首善之城、花都水城、生态绿城。 而历史上的武进,并非一成不变,经历四易四变。 据宋《咸淳毗陵志》载:望武进县,曲阿、丹徒旧境。吴析丹徒为县,晋废归丹徒,寻析二县复置,隶毗陵郡。后又尝侨立南兰陵郡于县,南齐太祖四世祖萧整自东海兰陵避地来,居县之东城里。梁改为兰陵县,隋开皇九年,并入曲阿县;唐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复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拱二年复置。在建邑以来的2000余年间,武进主要经历了这样四次大的变化,简称武进四易。三国易名。三国时期的武进,由丹徒改名而来。丹徒为孙吴霸业发祥之地,也是孙氏家族的中兴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建立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章武二年(222),孙权由丹徒徙至金陵称王,黄龙元年(229)称帝,建立吴国,筑京城于丹徒。嘉禾三年(234)二月,诸葛亮由斜谷出兵,派出使者约东吴同时举兵,合围曹魏。是年五月,孙权兵分三路北伐,策应蜀汉。为此,孙权取意以武为进,将丹徒改名,武进一名由此而来。此时的武进,与毗陵密切相关,孙权为发展江南,扩充军力,在无锡以西建立毗陵典农校尉,无锡、毗陵、曲阿、武进等县属之。由丹徒改名的武进之名,存在时间并不长,共为47年。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西晋王朝,三国随之灭亡。太康二年(281),罢天下军役,革除人地分离、游所不农的屯田制,毗陵典农校尉撤销,改置毗陵郡,武进复改丹徒。而从毗陵、无锡二县又析地,新置暨阳县(今江阴)。历史上的丹徒与常州关系密切,为什么在西晋时晋陵郡郡治二度设于丹徒与京口?晋太兴元年(318)晋陵郡治于京口;咸和三年(328)晋陵郡治丹徒;义熙四年(408)复还晋陵。就是说晋陵郡治有92年在今天镇江,而不在常州。原因有二: 一是广陵过江即为京口,京口为江左重镇,建城早于晋陵,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业建立东晋王朝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士族首选此地;一是晋陵郡内时局不稳,先后有石冰、陈敏、钱璯作乱,义兴周玘三起义军定江南就在这时期。丹徒本属毗陵,晋陵郡治暂时移治丹徒理所当然。 石冰(?~304),西晋时蛮族起义军将领。太安二年(303),张昌发动荆州汉、蛮各族人民起义,派他分兵东攻扬州,击败刺史陈徽,占领扬州诸郡,不久攻破江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人封云起兵响应,进攻徐州。永兴元年(304),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陈敏所败,被迫北依封云,与封云同为叛徒张统所杀。 晋永兴二年(305)至永嘉元年(307),晋右将军、前锋都督陈敏起兵反晋,割据江南地区作战。太安三年(304),陈敏因镇压石冰起义军有功,被封广陵。自谓勇略无敌,渐有割据江东之心。陈敏遣其弟陈昶率兵数万进屯乌江(今安徽和县)阻击。陈昶、司马钱广系周圯同郡人。周圯密使钱广将陈昶杀害。顾荣、周圯进而劝说陈敏部将甘卓出降,甘卓遂叛。陈敏自率万余人进讨甘卓,其军不战自溃,陈敏单骑北逃,至江乘(句容西北)被俘,斩于建业。 钱璯是吴兴人,东海王司马越命其为建武将军,讨伐陈敏,后来钱璯自号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孙皓子孙充,立为吴王,然后杀之。以后不断侵犯义兴、晋陵一带。周玘复率合乡里义众,与逸等俱进,讨璯,斩首于建康。 西晋易地。在武进复改丹徒的同时,晋武帝从丹徒、曲阿两县析其以东地区新置武进县。南朝宋《州郡志》载:太康二年(281)复武进为丹徒县,云阳为曲阿县,分丹徒、曲阿置武进县,无锡、毗陵置暨阳县。这就表明,西晋之武进已不是原来由丹徒改名而来的武进,而是新设立的县域。 新置武进县与毗陵(永嘉五年改晋陵)、无锡、丹徒、曲阿、延陵、暨阳、南沙等同属毗陵郡,县治于晋陵城(常州)西北万绥。此时的武进县大至范围主要位于常州(晋陵城)的西北部,即旧时的安东、安西、鸣凤、孝东、孝西、千秋、大明、旌孝、钦风、尚宜、怀南、怀北等10余乡,与晋陵县诸乡毗邻。 晋建武二年(318),兰陵郡、兰陵县侨置于武进县内。梁天监元年(502),南东海郡改名兰陵郡,武进县改名兰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兰陵县并入曲阿,直到唐武德三年(620),以故兰陵县地置武进县。后唐易治。自西晋至隋唐,武进独立置县,独立建城,县城位于常州西北之万绥,县治于此。清《光绪武阳合志》载:武进故城在古之千秋乡,今之通江乡,去今县西八十里。晋太康中析曲阿、丹徒二县地置。隋唐时期,武进区域变化较大,隋开皇九年(589),兰陵(武进)县并入曲阿(今丹阳);唐武德三年(620),又以原来兰陵县地复置武进县;贞观八年(634),武进并入晋陵县;垂拱二年(686),又分晋陵县以西地区复置武进县。也就是说,隋唐时,武进共有83年已不存在,其中,31年并入曲阿,52年并入晋陵。数百年间,由于分分合合,位于万绥附近的武进城逐步边缘化,城池难以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后唐同光年间,常州数县又属杨行密所建吴国(五代十国之一)地域,加上江盗侵扰,民难定居,最终,县治于同光年间(923-926)徙于晋陵(常州)城内。宋《咸淳毗陵志》作这样记载:后唐同光间,伪吴据其地,时江盗旁午,民不奠居,徙附郡城。武进徙治郡城后,又数次易地。县衙先是迁于金斗门外街西(今大庙弄南),再迁状元坊(今东横街),直到明洪武四年(1371),才迁至平易坊(常州市政府旧址)。 清雍正四年(1726),朝廷实行大县分治,新设阳湖县。阳湖县域基本承袭原晋陵县域,在此基础上略有调整,其中原来晋陵县的依东、依西、循理、德泽4乡划归武进,滆湖以东原属武进的惠化、延政二乡划归阳湖。至此,阳湖设有18乡42都246图,而武进设有17乡40都205图。武进县治仍然位于平易坊,阳湖县治则选在子城河北马山埠(今第一人民医院)。 武进、阳湖op分设后,二治同城,且城内居民也一分为二,城区以雪洞巷为界,以东属阳湖,以西属武进。直到民国建立,常州府撤销,阳湖重修并入武进,全县共计35乡,城区辟为19镇,有户151660,人口698993,其中,城区有户13729,人口88149。

不过,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时有变化:民国十八年实行新组织法,全县分10个区363个乡,83个镇。城区19镇:城一、城二、河南、西右、中右、东右、西左、东左、天宁、名山、浦前、南运、太平、卧龙、盛莲、普济、三堡、青山、新丰。日伪时期,全县又调整为11个区188个乡(镇)。民国三十六年,又调整为4区47乡、27镇,其中城区改设龙城、名山、新民、崇法、荆川、永丰、青山、乐善等八镇。注意,城区八镇是行政区划,不是市镇的概念。如龙城镇、名山镇、青山镇究竟在那里?实际上,武进城区没有本来意义上的镇,只是大概的区域范围,千万不要去寻找所谓龙城镇、名山镇、青山镇。解放前夕,武进城区人口已由6.9万增加到14.1万,面积6.6平方公里。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常州在哪里,安徽常州在哪里(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日用品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