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三,又名曹希正,1897年(清光绪23年丁酉)9月29日生,湖南郴县马头岭乡太和村人。(今郴州市苏仙区马头岭乡太和村)
曹锡三
导言:曹锡三(曹希正)先生一生经历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充满传奇色彩。从小勤奋好学,立志用知识学问报效祖国。高中毕业就进入北京留法预备班,热血澎湃地参加了北京五四运动。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结识革命领袖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 、李立三、李维汉、李富春、邓小平、陈毅、向警予、蔡畅等同学。二度留学法国后,学成返回祖国。当过大学教授,经商办过大公司、小店、甚至摆过地摊。仕途上曾官至国民政府军工厂少将厂长,解放后又担任人民政府副县长,在国共两党政府都有高层级同学等人脉关系。曹先生一生不管历经多 少曲折,都一贯坚守用所学知识报答国家的初心,始终秉持一份海归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战士,忠诚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社会的滚滚洪流将曹锡三和他的同学们拱上了一个又一个浪头,他们一生的曲折起伏和社会历史变迁紧紧相连,他们不愧是大时代的弄潮儿! 往事并不如烟,先辈勤学救国图强精神犹在,我辈仍须继承,努力奋斗!今人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01用功读书、参加五四运动的激情岁月
曹锡三出生于湖南郴州的一个乡村秀才家庭,书香门第,父亲高年饱学,要求严格。曹锡三天性聪慧敏学,求知欲很强,自幼接受启蒙教育,读书知字一教就会。童年时,除了能够快速背诵珠算口诀,其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等国学内容亦可倒背如流。七岁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深受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滋养。个人酷爱书画,尤其蝇头小楷毛笔字出众。1911年入湖南省郴县新华学校读高小和初中(1906年由基督教美国长老会在古渡街创办的新华学校,今郴州市一完小),品学兼优。
曹锡三的童年时期,正是世界列强不断侵入和瓜分中国的时候,在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诺大的中国正日益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对于社会乱象、百姓疾苦感触很深。这一切在曹锡三的幼小心灵种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
1915年下学期转入湖北省武昌旅鄂湖南学校中学部。在这里读了几年书,初步打下了现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也开始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小编补充:武昌旅鄂湖南学校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黄兴创办的,位于湖北武昌蛇山南麓(今武昌阅马场红楼后山),由于学校课程设置新颖、教学方法新潮,湖南以及其他各地许多思想进步的有志青年,纷纷慕名前来就读。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时,董必武就在该学校,又教书又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革命骨干。
在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发生过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情。一些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教育界人士,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一场在我国青年学生中蓬勃兴起的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早在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就在北京组织了留法俭学会,鼓励人们以低廉的费用赴法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提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口号,以改良中国社会。1917年初,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从巴黎回国,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进一步推动了勤工俭学运动的深入发展。
1919年前后,一大批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的爱国学生,涌到法国,其中大多数学生是抱着教育和实业救国的思想。他们认为:要拯救落后的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工业,只有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办工业,或者办学校,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局面。他们就是抱着这种思想,远涉重洋,先后去了法国。
1919年春,曹锡三中学毕业,成绩名列前茅。受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气氛的影响,曹锡三怀着争取到法国学会一门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的愿望,报名考入北京留法预备班即高等法文专修馆,在工业科班学习。决心赴法国留学后,掌握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科学知识,回国兴办实业或从事教育,走实业救国或教育救国的道路。
该工业科班由北京大学及侨工局赞助,学生毕业即赴法。教员多为大学教授,先后留学法国者。 课程内容有日常交流要用到的法语口语发音、实用会话、法文阅读法、文法、译述;图画课有机械画图、工程画图;科学课有机械学、工程学;实习课有图画、工作实习;体育课有体操、拳术等。还有法国人的交际礼仪和风俗习惯。
另外,当时的北京经常有社会名人举办各种学术演讲会,包括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曹锡三和专修馆的同学常常去旁听。
小编补充: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教育机构。1918 年由北京华法教育会创办。初无固定校舍,附设于北京大学内,1919 年春在北京西安门大街独立设校。以养成法文及专门人材为宗旨。专科分师范、工业两科,馆长蔡元培,副馆长李石曾并亲自授课,强调法文训练,注重实习。赵世炎、李立三也在该校学习过,后赴法勤工俭学。蔡元培当时是北京大学校长,李石曾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们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北京学习期间,曹锡三广泛接触了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尤其对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周报爱不释手,还被其中的观点所吸引,接受了新观念、新文化的熏陶,强烈激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坚定了心中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志向。
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在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曹锡三和专修馆部分同学提前收到通知,然后就义不容辞地参与了五四当天的活动。
5月4日下午,先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天安门前集会。当时,各校学生怀着炽烈的爱国热忱,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场,参加集会游行的约有三千多名学生。
他们手持小旗,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严惩国贼等慷慨激昂的标语,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散发传单,登台演讲,周围观看的民众无不动容。接着,游行队伍行进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游行示威,向英美大使馆递贴陈情,但受到军警的阻拦,多次交涉毫无结果。中国的土地竟不让中国人通过,学生们被激怒了,他们压抑不住受帝国主义欺辱的愤怒情绪了。这时,听见有人高喊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于是愤怒的人群潮水般地向赵家楼涌去。
曹锡三与湖南学生队,随着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东城卖国贼曹汝霖的宅邸赵家楼。刚到曹宅大门时,大门紧闭不得入,学生欲寻曹氏质问而不得,群情愤动,势不可遏。片刻之间,大家将曹宅厚重大门挤开,群拥着冲进院落里面搜寻,竟然意外发现卖国贼章宗祥躲在曹宅内。大家一拥而上,抓住这家伙责骂起来,并痛打了一顿,以解心中恨气。
之后,曹汝霖的宅院也被愤怒之极的同学们点然熊熊大火,焚毁房屋正房十多间,三院共五十余间房的全部门窗、家具、什物悉被捣毁。火烧赵家楼的激愤事件就这样突然发生了,成为5月4日当天轰动国内外的焦点大事。
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义举,震动全国,五四运动的浪潮迅速蔓延中华大地,形成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 五四运动当日北京学生游行路线图
小编补充:北京五四运动当日情况: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共3000多人,陆续来到天安门前集会。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不顾阻拦,向东交民巷使馆区挺进,在进入东交民巷西口时,遭遇守卫的军警阻止。游行队伍遂改道奔向东城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下午四点半左右,学生们冲破警察的阻拦,冲进曹家,痛打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湖南籍学生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运动。五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特别是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他们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进行组织工作,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邓中夏是湖南郴州籍北京大学学生,他领导的学生团队,在五四运动前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很多在北京读书的湖南学子。曹锡三就听过邓中夏的现场演讲,内心非常敬佩这样的同乡。
小编补充: 邓中夏---湖南省郴州宜章人。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发起人之一。是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学生组织人之一,参与火烧赵家楼行动,后任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1920年,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参加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发生后,促使更多忧国忧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爱国青年,走上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故乡法兰西,本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加之赴法勤工俭学的发起者们大力提倡和组织,于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就蓬勃发展起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响应,风靡全国。
02赴法勤工俭学、 工学实践的昂扬日子
近现代史上,大规模赴法勤工俭学的出发地选在上海,不是偶然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从上海启航赴法有内在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战发生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从中国去法国,多从北京乘火车,途经奉天(今沈阳)、长春、哈尔滨、伊尔库茨克、车里雅宾斯克、莫斯科、华沙,最后抵达巴黎。途中需换乘八九次车,快车需走12天,慢车要15天。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局势不安宁,且有国外重兵封锁,从陆路赴法国因此告断,这样,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生只能改走海上,显然,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国是比较方便的选择。
关键是,当时在上海设立的赴法留学服务机构多。如除了已有的经办留学生事务的社会团体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外,又有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北衖5号的预备赴法学生之联合会;在霞飞路尚贤堂对门的上海留法俭学会;还有最初设在嵩山路,后迁至法租界麦赛尔蒂罗路(今兴安路)76号的赴法学生自发组织的上海会集所等。
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立,为那些想赴法勤工俭学,却苦于不知门径的学生提供了很大方便。比如初到上海时之招待、代定廉价宿膳、领护照、买船票诸手续之指导、襄办出发事宜(治服装及购买途中用品等事)。这些服务对于一个初来乍到上海、打算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可以解决许多绕不开的困难和麻烦,从而得以省时省力省费用,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途。
这样一来,全国各地赴法勤工俭学生出发前,便都集中到了上海。尤其是1919年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四川、湖南、广东、云南等19省赴法勤工俭学生,络绎不绝涌向上海,然后分批从上海乘船远涉重洋,前往法兰西。
1919年至1920年,共有20批学生从上海赴法勤工俭学。
▼ 华法教育会组织历届(20批)赴法勤工俭学生一览表
其中,由湖南长沙新民学会组织的湖南籍青年,成为赴法勤工俭学大军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毛泽东作为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为领导新民学会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投入了巨大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9年3月,毛泽东专程绕道到上海欢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当时他是从北京返回湖南,本应由京汉铁路经汉口转长沙,为欢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他特地转道上海,在3月17日和3月31日,两次赶到黄浦江畔码头,送别第一批和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生。同年12月,毛泽东再次来沪,即是欢送第十二批,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及蔡母葛健豪等赴法勤工俭学。
小编补充:从1919 年3月17日到1920年12月15日,约1800多名有志青年,怀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美好愿望,先后分20批赴法勤工俭学。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法兰西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全法国的各大工厂和学校,都曾有过中国学生中那里勤工俭学。其中有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邓小平、李立三、陈毅、李富春、李维汉、徐特立、聂荣臻、王若飞、向警予、蔡畅、陈延年、、陈乔年、张昆弟、罗学瓒、何长工、傅钟等知名革命人士。
(留法相片) 周恩来 蔡和森 赵世炎 邓小平
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后来成为著名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赴法批次如下:
第五批: 陈毅第七批: 徐特立第八批: 李立三 (李隆郅) 王若飞第九批: 李维汉 李富春第十一批: 聂荣臻第十二批: 蔡和森 向警予 蔡畅 陈延年 陈乔年第十五批: 赵世炎第十七批: 邓小平 (邓希贤)第十八批: 周恩来第二十批: 何长工 (何坤)
1919年10月31日,是第9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黄浦江登船出发的日子,曹锡三在上海乘宝勒加号邮船启程赴法勤工俭学。 同船的同学有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贺果等湖南籍学生。他们志存高远,忧国忧民,怀揣着救国报国志向,远赴异国他乡求学寻路。当天,从上海一起出发的学生有150多人,其中湖南籍学生60多人;其后在香港登船的学生有50多人(内有福建30多人,广东10多人),一共207人。
小编补充:
李维汉---湖南长沙人,与毛泽东、蔡和森是校友,并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参与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筹建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在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方面的著名理论家和卓越领导人。
李富春---湖南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 。
▼ 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资料,第九批赴法湖南籍学生的名单,一排左四是曹锡三名字
当年,放洋留法是非常隆重的事情,留法组织者和个人都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上海的各大报纸媒体也对每一批赴法学生团体进行跟踪报道。
出国留学前,留法学生都必须提前办好护照、预定船票(一张由上海到马赛港的船票要一百银元)、兑换法郎、备齐秋冬衣服、鞋袜、箱包、随身小用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带齐路上备吃的罐头、饼干、腌菜等,个别学生还自带中式乐器以备在船上吹拉弹唱,放松解闷。
有一件小事情彰显了留法同学的团结互助精神。袁澎霖同学因在上海结交朋友不慎,失去银洋几十元,出现了意外资金困难,出国留学的衣服等等准备事宜都不能办齐,曹锡三和袁若驹、彭宽等几个同学知道后,解囊相助,帮助他解决了经济窘况。
出国留洋前几天,曹锡三和同学们个个西装革履,在上海参加了二场盛大的欢送会。
第一场,1919年10月26日(星期天)上午十点,在上海市静安寺路五十一号(今南京西路黄河路附近),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开茶话会为150多人饯行,由总干事朱少屏主持、有名人演说、茶点、合影照相等流程。嘉宾鼓励大家各抱坚韧之心,求得最高学问,回国以兴国内种种实业;时刻回想祖国,如何使国家有益等。当场又组织同舟代表团,把150多人分成十几个团,九至十人一团,以便在船上互相帮助。
第二场,1919年10月29日下午五点半,上海华法教育会在法租界大马路工部局议事厅特开欢送大会。到会外宾有法国总领事韦尔登、副领事德那柏、法国商会会长白来杜、法工部局总办勒赏特尔、中法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雍、震旦学院院长亨理、上海华法教育会长高博爱等十余人。中方来宾有南方政府代表唐绍议及其夫人、前参议院议长及上海华法教育会副会长张继、上海学生联合会会长程学愉、留法俭学会沈仲俊、江苏省教育会及上海职业教育社代表、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及各报馆新闻记者等等。
济济多士欢叙一堂,诚空前未有之盛会。重要来宾依序致欢送词并演说,精彩发言内容有:送诸君至法留学,乃因欲输进法国之文化于中国,深望人人能造成高才绝艺,为吾国工业放一大光明……。诸君此次赴法,注重勤俭二字为第一要务,百五十人中,如有十五人能造成高才绝艺,与吾国已有极大利益。
1919年10月31日早上,勤工俭学生自带行李,赶到上海黄浦滩的法兰西轮船公司码头,该码头位于上海法租界境内,爱德华第七世路,又译为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南侧的外滩沿线。
▲ 上海外滩码头
轮船公司备有黄浦号小驳船,把乘客及行李送上杨树浦码头江中的邮船。从法国轮船公司码头出发,坐小驳轮航行约20分钟就到杨树浦码头江中,杨树浦码头位于上海杨树浦路西段的沿江区域(今虹口区秦皇岛路西侧)。法国的宝勒加号邮船停泊在杨树浦码头前的黄浦江中水面,位于10号浮筒处。
▼ 宝勒加号邮船相片
▲ 李富春到法国后,寄回国内的宝勒加号邮船明信片
上午十一点,鸣笛、起锚、开船,第九批赴法勤工俭学生乘宝勒加号起航驶离上海,奔向法兰西,开启了放洋留学的法国之旅。
此时此刻,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心境,有如周恩来写的一首诗: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
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磨练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
曹希三和同学们坐的是四等舱,实际是底层无等级统舱,但是船票非常优惠,只要100元。上海华法教育会会长张继随团陪护出国。
饮食在三等舱的餐厅,厅象凹字形,周围和中间皆摆长桌和碟柜,有管风琴和小卖部等。早餐在六点钟,食面包、咖啡;午餐在九点钟,有面包、酒水、肉菜、饭粥等供应;晚餐在下午四点钟,食物同午餐相同。总之,牛肉、马铃薯、各种豆类为多。开饭时以摇铃为号,依次入座,餐后可以在饭厅写信读书。
四等舱的的中间有一四方形的天窗,旁边有一长梯可以升登甲板。床铺靠周边设置,用松板做的,共有三层,坐在床上可以直腰。每一床可以睡八、九人,床位两旁有月形的玻璃小窗户十几个。
洗脸和浴身的地方就在甲板上,有自来水管两个,一个洗脸,一个浴身。另外,医疗室就在三等舱附近,看病开药免费。
二等舱没有华人,完全英、法两国人。三等舱为英、法、日本、安南、印度等国的人。四等舱是留法生和法国兵住的,学生住在船的头部,和法兵隔有木板,故出入不相通的。
邮轮从上海启程不久,有些学生就开始晕船了,吐得很凶,吃不下东西,后来在海上又遇到风浪,船颠簸得厉害,晕船的人也就更多了。
11月2日下午一点半船抵达香港,在九龙码头停泊。
▼ 从香港岛太平山顶的卢吉道,俯瞰维多利亚港和对岸九龙码头旧照
11月3日早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雇小轮船两艘,派宣传主事简经纶先生接待学生登岸参观,满足学生参观本港风土商情的愿望。先至南洋公司工厂的东西两工厂参观,公司规模很大,设备也整齐。之后,公司在陶园馆请大家吃饭,午宴毕,各学生分头游览香港工、商、学务景点。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厂
11月4日早饭后,50多个广东和福建的留法勤工俭学生登船。因没有位置,只能在甲板上张开布蓬住宿。
11月4日上午十一点钟开船,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一只小轮船,上面挂了很多国旗,并且燃放纸炮来送别留法生。
11月5日夜半抵达越南海防港。6日因船缺煤,所以停泊。7日上午九点钟开船,晚上部分学生在甲板上望月、聊天。9日下午四点钟抵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部分学生上岸游逛。10日停船,上货物。
13日下午一点钟,抵达新加坡。14日上午,华侨南洋公学校长领了四十多个学生来欢迎留法生,在船上有简单的演说,都是勉励的话。14日中午十二点钟开船,离新加坡,入印度洋。
因为在海上航行时间长,许多人因船身颠簸、晃动,头晕呕吐,食量锐减,患病的学生很多。
说也奇怪,曹锡三始终没有晕船,还经常在甲板上和李富春、李维汉等湖南籍同学交流聊天,在一起谈论时事、探讨人生,抒发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另外,在水天相连的大海里,远远看到了鲸鱼喷出的水柱,时喷时停,这种壮观的海上奇景,也使大家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11月19日上午抵斯里兰卡的科伦坡。
12月3日,大风雨,甚冷。五日,天晴,早上六点钟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12月6日上午七点钟,经过意大利撒丁岛。下午四点钟,大风大雨,巨浪翻天,船颠簸异常,夜里风雨更加大,不少学生呕吐。
12月7日,天晴,风大如昨。
邮船在大海上航行了三万里,从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西贡,绕过新加坡,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又经非洲东部的吉布提,之后进入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从塞得港进入地中海,过意大利,终于到了法国海岸。
▼当年赴法勤工俭学人员乘坐的邮轮赴法勤工俭学海上航行示意图
邮船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之中航行了38天,于1919年12月7日上午十点钟抵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踏上了法国的领土。华法教育会的代表李石曾、中国驻马赛领事馆领事(法国人代理)已在码头欢迎同学们。当天晚上就在马赛华工招待所住宿,行李由领事负责送至火车站。
12月8日上午,张继来招待所,告诉大家:李石曾先生昨天因事已往里昂,留信一封,念示大家。内容是说明勤工俭学生和单纯俭学生的各种后续安排方案及费用标准等。
马赛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商业港,工业很发达,有许多工厂。大家趁停留的短时间,游览了马赛市容。12月8日下午四时,同学们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集体由领事率导至马赛博物馆游览,五时出馆。六点晚餐,晚上十时登上开往巴黎的火车,十一时开车。大家系购团体票,每人仅需40法郎,当时一银元可换10多发郎。
▼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
马赛到巴黎路程八百五十公里,需要坐十八小时左右的车。12月9日上午七时,火车路过里昂,沿途可以尽情欣赏法兰西风光:树林茂密,屋宇整洁,有大片的麦田和果园,山洞很多,长的山洞列车需要穿行数十分钟后,才重见天日。
12月9日晚八时,乘火车到达巴黎,华法教育会已经派招待员多人在车站等候,行李暂时放火车站,由教育会完全负责运取。同学们被送到位于巴黎西郊的一处称为华侨协社的地方。不需要先找工作的俭学生就由招待员介绍入住外面的旅馆,曹锡三和一些准备先勤工的学生就被安置在华侨协社里住下,人和行李都挤在一起。
华侨协社的二楼是会议室,三楼、一楼及地下室都已住满了勤工俭学学生。由于不断地有学生涌向此地,楼内早已人满为患。于是,有一部分学生,如李维汉、李富春等就入住华侨协社的后院,露天搭好的大型布帐篷里面。为了省钱,大家还自愿地结成伙食小组,搭伙买个煤油炉自己弄饭吃,吃的主要是空心粉、马铃薯、面包,有时炒点卷心白菜、买点熟肉食吃。有的学生并不烧菜,单吃面包和自来水,被称冷水面包,偶而加一点猪油或巧克力。
▲ 华侨协社
小编补充: 华侨协社位于巴黎西郊拉卡莱纳-戈隆勃镇的普安特大街39号,是一幢三层楼的别墅式建筑,是旅法华人的公共机关,其性质如中国的会馆及外国的商会,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等几个华侨团体都设在里面办公。勤工俭学生初到法国时,多集中于此候工候学,同国内通信也在这里转交。
当时,华侨协社里面有个图书室,有很多中文和外文翻译过来的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书刊,其中,华法教育会的《旅欧周刊》影响非常大,还有《华工杂志》。勤工俭学生就一边候工,一边在图书室学法文,看书读报。
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资本主义城市文化非常发达。
曹锡三和同学们一踏上法兰西这块陌生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故国迥然不同的异国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名胜古迹。曹锡三和同学们初到巴黎,总是百艰不忘一玩,带着好奇心,买了旅行指南,四处游览,大开眼界。
法国巴黎 Paris 被称为浪漫之都,也是时尚和艺术的代名词。马路街道非常整洁漂亮,房屋建筑均六七层,电车、汽车、马车、脚踏车往来如梭,行人如蚁。公园花木优美,街旁梧桐树参天,到处有观赏的景点,如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卢浮宫、凡尔赛宫、塞纳河沿岸风光等等。
▲ 巴黎埃菲尔铁塔
▲ 巴黎凯旋门
小编补充:留法青年到法国短暂休息后,大家根据各自的经济和法语水平情况,或者先学习后做工,或者先做工后学习,或者边做工边学习。他们分布在法国各地几十家工厂和巴黎、里昂附近几个文化较发达地区的二十多所学校,做工的工种有电气、铁道、铸造、机械、化工、木工、建筑、船洼缫丝、造纸和华工翻译、中文书记、汉语教员、私人秘书等。勤工生活非常艰苦,而且还有失业的危险,然而收获却是巨大的,不仅个人赚得收入,开始自食其力,维持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程度不同地熟悉和学到了一些技术。
辛苦劳累的工读生活,随着华法教育会介绍去工厂上班的通知名单公布,就正式开始了。李维汉和李富春等同学去了法国西北部的施耐德钢铁厂分厂做工。曹锡三觉得自己的法语能够应付日常交流,也就决定直接进工厂做工,攒钱以备读大学的费用。
曹锡三起初进入法国西部拉罗舍尔(La Rochelle)化学工厂做散工,即杂工,没有固定岗位,视工作情况需要而流动工作,每日工作八小时,日薪十法郎。每天需要打扫卫生,搬运货物,工作又累又脏。比如装煤或者石灰,工作时没有防护眼镜和口罩,满身是黑煤或者白灰。卸动物骨头车时,臭气熏天,刺鼻难闻。且工厂管理制度很严,迟到了就不准进厂。
散工是体力活,劳动强度很大,还经常遭到工头的责骂。因散工的法文发音为马篓五,学生们就戏称马老五。当时的勤工俭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散工曲,就是散工境遇的生动写照。
《散工曲》
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老五。舍夫(法文chey,即工头)光喊郎德舅(法文lon de ideu,他麻的,诅咒语),加涅(法文gagner,意为挣钱)不过德桑苏(法文deux-centrou,二百个小钱,即10法郎)。
当时,曹锡三等勤工俭学生五十多人,住在工厂宿舍,月租15法郎,比在外面租房少很多。大家又公请同学2人买菜做饭,每人每日工资10法郎,这样保证大家吃得可口,便宜,每人每日伙食费约2法郎。法国的蔬菜,同中国差不多,夏天也吃茄子、辣椒这些东西。城市的菜,大都是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运来的。主食方面,能买到大米,卖面包的杂货店也很多。
为了实现勤工俭学的目的,大家白天做工,工余时间坚持学习,边工边读、苦工苦读。每天借助字典看法文报纸、杂志和书籍,另外,还公请一人教法文,每晚二小时,月薪30法郎。这样,工作和学习获得兼顾,体现了勤于作工、俭于求学的奋斗精神。
在工厂的艰苦的工作,磨练了曹锡三和同学们的坚韧性格。湖南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留法时,特别去该工厂调查学生情况,高度肯定学生又做苦工又学习的精神,认为可以改变中国读书人不习惯干活劳动的旧弊,既读书又劳动的学生是其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
小编补充:
拉罗舍尔 La Rochelle,也翻译为拉罗歇尔、拉荷涉等,是法国西部滨海夏朗德省省会,大西洋沿岸,距波尔多175公里。当地的化学工厂,主要生产硫酸盐、磷酸盐等产品。
徐特立---湖南长沙县人,中国革命家家和教育家。他是毛泽东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是位于巴黎和蒙达尔纪之间的市镇,风景幽美,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法国的游览胜地。
1920年3月21日,为了助春游之佳兴,联络中法两国人士感情,枫丹白露公学的勤工俭学生们,在城内的伯禄大戏院举办了一次留法学生游艺大会,到会的中法观众达1000多人。曹锡三素来喜欢文艺活动,在同学的邀约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当天的大聚会活动。
▼ 枫丹白露公学
会场内表演的节目有中国武术、中国乐器(琵琶、三弦、胡琴)演奏、京剧清唱、双簧、滑稽新剧等。尤其女生舞蹈《春铎》表演得很精彩,按和节奏,轻歌曼舞,是由来自蒙达尔纪女子公学的湖南籍女生向警予、蔡畅等多人演出。会场外面,还陈列着中国刺绣、绘画等美术作品,任人观赏 。总之,这次游艺会开得非常成功,观众不断鼓掌叫好。曹锡三也通过游艺会进一步熟悉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立三等同学。
▼ 勤工俭学生游艺大会后组织者合影 , 一排左二女生是向警予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尔纪市,打破旧的婚姻制度,自由恋爱,自由结婚。他们结婚,没有喜酒,也没有鲜花,也没有婚宴,有的只是一间小木屋,以及满屋子里的祝福和欢乐。几十名中国留法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他们俩分别朗诵了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使婚庆礼达到了高潮,热烈而简朴的婚礼轰动了蒙达尼当地,一时传为佳话。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曹锡三从湖南籍同学那里知悉这些消息后,对向蔡两人敢想敢干的先锋精神非常钦佩,啧啧称赞,说向警予是女中豪杰。
▼ 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结婚合影
小编补充:
向警予---湖南溆浦县人。1916年,向警予从长沙周南女校毕业。1919年12月,她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在法国蒙达尼女子公学就学。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蔡畅---湖南湘乡人。蔡和森的妹妹。1916年从长沙周南女校毕业。1919年与向警予共同发起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和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
1920年6月,曹锡三改入巴黎宿享汽车工厂(即saurer苏来汽车厂,在巴黎郊区)做机械工,比散工收入高些。当时的工资收入够吃饭和租房子开销,有结余。为了进大学上课读书,必须节衣缩食和储蓄,以备缴学费。
因为巴黎距蔡和森等同学所在的蒙达尔纪市近,两地走访很方便。曹锡三经常可以遇见新民学会和勤工俭学励进会的湖南籍同学,知悉他们经常开会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事情。
1920年秋,曹锡三以工资储蓄所得进入耳阜工商学校学习。在这里,法国青年学生多,中国学生少,日常交往,都必须说法语,对进一步提高法文水平非常有利。同时,也开始初步学习现代商业经济类应用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现代商业会计实务等。此外,受湖南籍进步同学影响,还借阅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如《资本论》等,开拓了思想,与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交流也容易共鸣。
小编补充:耳阜工商学校,今翻译为埃夫勒工商业学校。埃夫勒(Evreux)是法国北部厄尔省首府,距离巴黎110公里。
1920年底,曹锡三从与湖南同学交流中,获悉李维汉、李富春等人组织成立的工学励进会改名工学世界社,并且他们思想上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式社会革命经验。受其触动和湘籍同学推荐,曹锡三也抽空借阅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书,以及有关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小册子,由此对社会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有了初步了解。
03重大转折的1921年、奋起抗争的时光
1921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不平凡的、热血澎湃的年份。 在国内,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中国共产党正式在上海诞生。 在国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突起波澜、情况急剧变化。
在这一年时间里,勤工俭学生备尝艰辛,为了生存和求学,进行了三次大的斗争,即二二八运动、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斗争、争取开放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留学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第一次大斗争,二二八运动。
1921年2月28日,曹锡三参加了由400多名勤工俭学学生,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的请愿斗争,该活动是由蔡和森、向警予和李维汉等领导发起的。包围巴黎中国公使馆的请愿,史称二八运动。
小编补充:1920年以前,那时找工作比较容易,生活也好维持。到1921年,法国经济不景气,大批工厂开工不足或接二连三倒闭,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生活难以维持。而国内主管此事的华法教育会以经济拮据为由,在1921年1月中旬宣布与勤工俭学生断绝经济关系。1800多名学生的求学和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只好派代表到驻法公使馆交涉解决。公使陈篆答应向国内请示。不久,北洋政府回电驻法公使馆,拒绝学生要求,并威胁要把无工可做的学生遣送回国,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慨。在蒙塔尔纪的勤工俭学生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和李维汉等人到了巴黎,会同巴黎的勤工俭学生,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提出争生存权和求学权的要求。2月28日,400多名学生涌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镇压。这次斗争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迫使公使馆和华法教育会做了一定的让步,答应延长救济金资助时间,并继续为没有工作的学生找工作。
二八运动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引起了官方的重视。法国官方代表和中国驻法公使馆代表,联合组成了留法中国青年法中监护处,由该组织继续给无工无学的勤工俭学生凭证,领取每日五法郎的生活维持费,解决了学生临时困难。为此,周恩来于同年3月21日专门撰写了长篇通讯《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报道了二二八斗争始末,对处于饥寒困境中的勤工俭学生深表同情。
第二次大斗争 ,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斗争。
1921年6月至8月,曹锡三参加了主要由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留法学生和其他旅法社团宣传、组织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同法国秘密进行"卖国大借款"的斗争,参与了围攻中国驻法国公使陈箓和其秘书的斗争集会,表现了一个中国爱国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次爱国学生行动取得了胜利。
小编补充: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北洋军阀政府为了镇压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挽救因投机生意失利而频临倒闭的中法实业银行,1921年6月,北洋政府派专使朱启钤到巴黎,同法国政府密谈。借款3亿法郎,其中7500法郎归北洋政府所有,用以购买军火,另外2500万法郎作为经办人回扣,其后2亿法郎用于救济面临停业的中法实业银行。并以滇渝铁路和两粤铁路的建筑权作为交换条件,以全国五十年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消息传出之后,勤工俭学生首先起来反对这丧权辱国的行径,在法国的华工和华侨也被激怒了。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闻讯后,立即联合其他旅法工商各界社团共同行动。首先造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以传单、通告、信函等方式,将此项借款的由来、内容、危害性广为宣传。召开抗议大会,声讨北洋军阀的反动行为。其次,就是召开群众性拒款大会。
第一次,于6月30日下午一点钟,在巴黎哲人厅召开了旅法各界代表300余人参加的拒款大会。还冲进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抗议,吓得朱启钤等人逃出巴黎。7月25日,中法借款条约秘密草签,借款从3亿法郎增加到5亿,得知消息,学生们更为激愤。
第二次,8月13日,规模宏大的拒款大会在巴黎哲人厅召开。勤工俭学生要求陈篆当众宣布在法国不得有卖国借款的行为,并须以宣言通告法国外交部及各报。陈篆面对学生的激愤情绪,不敢露面,指派公使馆秘书王曾思出面应付学生。会上,代表们控诉了卖国政府的罪行,王曾思却对学生的爱国行为进行谩骂,学生们怒不可遏,痛打了他。迫使他代表公使陈箓向法外交部声明反对此次5亿法郎的大借款,迫使这次卖国借款计划流产,使拒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在面对危害中国民族利益的大借款面前,勤工俭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其他旅法爱国社团组织团结一致,毅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拒款运动。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爱国主义情操,向法国政府显示了旅法华人为捍卫中国国国家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次大斗争,争取开放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又称里大运动。
里昂中法大学,简称里大,是1921年10月在法国里昂正式开学的一所中国学校。初名海外大学、海外中国大学,曾称西南大学海外部。在筹办过程中,法国政府特拨款10万法郎充作开办费,里昂市长捐出旧有兵营作为校舍,于是,就在里昂市西郊圣提勒兵营动工改建成立了里大。
里昂中法大学设立之初,就给了留法勤工俭学生莫大的欣慰和期望。因为里昂中法大学的办学原旨,就含有帮助留法勤工俭学生读书的考虑,但是,后来却一改初衷,提高招生门槛,拒收陷入困难中的留法勤工俭学生,随即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抗争行动。为了争取进入里昂中法大学读书,留法勤工俭学生在这里开展了近一个月的斗争,从此使该校闻名遐迩。
1921年9月下旬,在蔡和森、赵世炎、李维汉、陈毅、李立三、向警予等人的直接组织领导下,曹锡三勇敢地参加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
具体行动过程是,9月20日晨,各地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发出紧急通告,号召各地勤工俭学生行动起来,向里昂中法大学进军。各厂各校迅速派出代表,组成了两批共125人的先发队,于9月21日上午进驻里昂大学校园,由于校内房屋均已上锁,先发队只得在校内草坪上休息,并派赵世炎等代表与校方主事人褚民谊进行交涉。下午,来了几个警察,把住校门,将学生看守起来,并以检查为名没收大家的居留护照。当晚,借得一间空房,作栖身之处。
9月22日下午,学生们遭到校方勾结法方警察联合强制干预,派来武装警察约二百名,大汽车六部,蛮横无理地把学生用汽车载往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加以监禁。曹锡三就成为被法国军警监禁的学生代表之一。学生们提出抗议,并电告驻法公使陈箓,要求派代表来里昂同法国方面交涉。
▼ 里昂中法大学校门
先发队学生被拘禁以后,不少勤工俭学生和旅法华工纷纷到兵营探望,以表示慰问和支持。周恩来、向警予、李维汉、王若飞、徐特立、聂荣臻等很多人多次进入兵营,传递消息,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兵营里面的空间很大,花园、图书馆、咖啡厅等原来的设施还保留着,同学们的一日三餐有供应,只是无床,睡在木地板上。
9月23日,公使馆在各地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驻巴黎代表的迫促下,派副领事李骏抵里昂,名义上是保释先发队的学生们,但自李骏到后,警察对学生们的监视益加严紧,原有的行动自由也被取消了。同时,这一事件又由里昂地方移归法国外交部处理,就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9月25日,吴稚晖率国内新招学生120多人到达里昂中法大学以后,勤工俭学生联合会曾推举数名代表,与身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之职的吴稚晖进行多次交涉谈判,均无成效。
10月10日,辛亥革命十周年,被拘学生们在兵营发起了绝食一天的斗争,对他们无辜受辱表示强烈抗议,反抗当局的迫害。大家还在兵营花园中开大会,还手挽手集体合唱《卿云歌》。当时,留在巴黎的学生代表要求公使陈箓严重向法政府交涉,恢复学生自由,陈箓则称法政府甚不满意这百余人的行动,已决定遣送回国,做出一副爱莫能助的姿态。
10月11日、12日,留在巴黎的学生代表两次请见陈箓,他均不在使馆,将使馆事务交于秘书办理,本人则再不露面了。
法国社会舆论对勤工俭学生的遭遇也表示同情,里昂《进步报》曾撰文批评政府的暴行。
1921年10月13日上午,里昂市长入兵营,对被拘的勤工俭学生宣布两政府商定将全体送回。法国当局以所谓过激党、与共产党的新闻记者接近、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的不实罪名,将冲在斗争最前沿的104名先发队员强行遣送回国。
曹锡三与同学蔡和森、李立三、陈毅、唐铎、张昆弟、罗学瓒、贺果,颜昌颐等,都在这批104名被迫回国的学生名单中。
10月13日晚,法官外交部代表、里昂市长、警察局长率大队武装军警至兵营,在大批军警看护下,抗争学生被逐一点名分别押上木板封闭的四辆大卡车,秘密开去里昂火车站,被强行塞进开往马赛的火车。当时,火车站全部戒严,火车车厢的窗帘放下,看不见外面的街道和乡景。军警也跟随上火车车厢,一路看护学生到马赛。
10月14日早晨,火车抵达马赛车站,曹锡三和同学直接被押送进法国宝勒加号邮船的无等舱。船上还派有一名法国军官和八名法兵随船看护。傍晚5时55分,在法国武装人员的监护下,邮船徐徐离开了马赛港,载着满腔悲愤的勤工俭学生向上海港驶去。
当时,由于突然仓促回国,出乎意料,事前毫无预备,大家的私人行李都没有拿,无衣服更换,无书籍用具,身上又无一文钱,沿途天气时热时冷,饱受困苦。
从法国出发时已是深秋季节,船在地中海上航行,寒风吹来,同学们被冻得瑟瑟发抖;而当穿过苏伊士运河航行到印度洋上赤道附近时,身着夹衣又热不可耐。特别是船到上海已进入隆冬季节,一下船许多同学就冻得病到了。
同学们面临着帝国主义者的欺凌和腐败的中国官员的迫害,心情是极其悲愤的。
虽然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但却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一大批青年领袖从运动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在中共党史中,这一前往里昂中法大学进驻的学生运动,被称为里大运动,永远被载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册。
小编补充: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以解决勤工俭学生求学的名义,利用国内外部分捐款,于1920年初开始筹建学校,里昂中法大学是在法国里昂市长赫里欧捐赠的一座旧炮台上改建的,面积有79800平方米,以前是一座可驻兵2000多人的兵营。
在里昂办大学,实际上,借鉴了前人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学堂的办法,目的是为了促成法国尽快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在法国的土地上为留法学生办一所大学。另外,李石曾等人开始谋划在里昂建校时,还多次允偌向勤工俭学生开放此校,以使他们脱离困境。所以,留法勤工俭学生对里昂中法大学的建立,寄予很大的厚望。
早在 1920年2月和4月,川籍勤工俭学生聂荣臻致父母的信中,多次提及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开办中国大学的事情,体现出留法勤工俭学生们的满怀希望。
1921年5月,向警予、蔡畅等女生曾组织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要求里昂中法大学平等招收女生。5月20日,王若飞、邓小平、陈毅、刘伯坚、李慰农等200多名勤工俭学生,曾联名分别写信给陈箓和蔡元培,要求将设在里昂的中法大学和设在比利时的中比大学改办工学院,以解决勤工俭学生的求学问题。这些要求均未得到及时答复。
8月20日,中法留法青年监护委员会宣布:用于救济陷入困境的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维持费发放至9月15日,这实际上是对勤工俭学生反对中法秘密借款的爱国行动进行报复,于是,一千多名勤工俭学学生的生存与求学问题迫在眉睫,不久,传来了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吴稚晖在国内开始招收新生,即将赴法的消息。开学时,校方却只招收中国的富家子弟,设置高门槛,将勤工俭学生排除在外,立即激起了留法勤工俭学生的义愤。于是,面临绝境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在受欺骗的情绪触发下,开始紧急行动,发动了争回里大运动。
9月5日,以赵世炎为首的克鲁邹工厂勤工俭学生争回里、比两大运动团成立。
9月6日,以蔡和森为首的蒙达尼勤工俭学生,在巴黎华侨协社召开会议,邀各地代表200多人参加,一致表示不回国,并全力运动里、比两大学开放。如运动无效,即占据里昂中法大学。9月15日,中法留法青年监护委员会终于停止发放学生维持费。
9月17日,各地勤工俭学生代表齐聚巴黎,紧急商讨对策。成立了各地勤工俭学联合委员会,以处理当前事务。一致通过了为谋求勤工俭学生全体的根本解决,以开放里昂大学为唯一目标的决定,誓死争回里大 。在讨论会中,周恩来提醒大家:斗争是复杂的,要做两手准备,建议留下部分骨干负责后方工作和以后的斗争。
9月19日,勤工俭学生得到比较确实的消息,吴稚晖从国内带来的学生将于24日抵达马赛,25日抵达里昂入学。
被逼无奈,那些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免试入学的赴法留学生们,在绝望中孤注一掷,认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留法学生在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李立三、李维汉、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期望通过与校方谈判、游行、占领校舍等方式奋起抗争。
9月20日,勤工俭学生代表大会决定由周恩来、李维汉、向警予、王若飞等部分代表留巴黎活动,蔡和森、赵世炎、陈毅、李立三等率领占校先发队百余人去里昂。期间,联合委员会派代表向公使陈箓通报过行动决定,陈箓表示可以负责担保不会发生警察的干涉之举,还给联合委员会2000法郎,充作学生赴里昂大学的路资及临时生活费用。陈箓的经济支持和安全方面的担保,实际上是鼓励学生赴里昂中法大学进校请愿的行动。
9月21日上午,蔡和森、赵世炎、李立三等率领125名学生冲进里昂中法大学,占领校舍,要求学校对全体勤工俭学生开放。但是, 里昂大学主事者褚民谊却无视学生合理诉求,勾结法国当局派警察镇压,结果,蔡和森、陈毅等100多名学生被拘禁,强行把他们押上囚车,送到里昂郊外,囚禁在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里面,并骗取了他们的护照。
后来,法国当局以过激党、布尔什维克份子、宣传共产主义等罪名,无理地把蔡和森、李立三、陈毅、曹锡三等104名中国留法学生武装押上轮船,强行遣送回国。赵世炎等少数同学被提前营救脱险,继续留在法国,其后参加建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勤工俭学生104人被遣送回国,北京政府驻法公使陈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被认为是背后黑手,陷害了留法学生,支持和默许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学生回国。一时间,陈箓成为留学生的公敌。1922年3月20日,为了替被遣送回国的104名学生报仇,川籍留法生用手枪枪击陈箓的座车,差点击中本人。
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遇到挫折了,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首先,使法国资产阶级亲眼看到,中国青年从五四运动以来,迸发出来的一股不怕军阀统治,不受洋人欺侮,力争掌握自己命运的气势。其次,更重要的是,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领导精英。
▼ 湖南长沙蔡和森故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纪念馆内关于蔡和森回国的资料相片
▲ 中法大学门楼
▼上海《时事新报》的当时报道,有回到上海的留法学生名单(含曹锡三名字)
104名参加里大斗争被遣送回国的留法学生名单如下:
(被称为里大运动的104名先锋斗士,百名好汉)
蔡和森 李立三 陈 毅 唐 铎 贺 果 颜昌颐 罗学瓒 张昆弟曹锡三 喻正衡 黎纯一 姜毓荣 欧阳淑 向瑞祺 童桂溪 宋绍景傅昌钜 李墨昌 袁若驹 廖元瑛 黄 进 彭在国 汪 洋 龚代焕李坚伯 杨新荣 宋光务 王运储 杨立三 梅筑培 马寿征 金满城罗 汉 刘明俨 肖 拔 郭春涛 欧阳泰 鲁易 陈 鹏 张富春陈百芳 周 鼎 周施玮 莫若德 樊映堂 叶济澜 黄石谷 刘武林万选 何寅修 吴鸿哲 邓崇鲁 张育新 吕松琴 王咸雄 刘 邕郑 洧 程鸣岐 熊卿云 刘厚垓 夏时烁 尹懋昭 伍桂馨 苏言川周 礼 汪腾因 周秀芳 王显宁 朱 瑗 徐守楷 徐守模 叶振钧周泽厚 王泽润 李 林 黄征献 刘崇厚 刘万秩 郑 济 陈 赤汪庭贤 任安晒 柳季刚 彭礼瑞 肖振声 陈光耀 李景铭 徐寿松黄朝平 毛显球 曾义宇 李肇熙 赵家杰 冯光毅 张纯煜 荣宝琪* 吴明 * 陈 炎 * 王京歧 袁文庆 刘范祥 赖 俊 刘方岳 周钦岳注: *吴明---又名陈公培,湖南长沙人,1920年夏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陈 炎---又名陈孟熙,陈毅的哥哥。*王京歧---浙江省绍兴嵊州人,1922年8月,再度赴法国,受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欧洲党部筹备员(支持国共合作的左派)。104名被迫回国的勤工俭学生的省籍统计湖南 四川 湖北 安徽 贵州 浙江 福建 陕西 河南43人 35人 10人 7人 3人 2人 2人 1人 1人
小编补充:
赵世炎---重庆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蔡和森---湖南湘乡县人,毛泽东的挚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上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废寝忘食地猛看猛译,并逐渐坚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的信念。他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他多次致信毛泽东,还致函陈独秀,他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复信,称赞他的主张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陈毅--- 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外交部长。
唐铎---原名唐灵运,湖南省益阳人,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曾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主任,辽宁大学副校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在回国的轮船上,学生们并没有沮丧之情,同学们以乐观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面对了这次考验。
他们多次集中开会,讨论总结这次争回里昂大学行动的经验教训。曹锡三好几次参加由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人在船上主持召开的讨论会,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气氛非常认真热烈。同时,还积极分析研究下一步抗争计划。曹锡三对蔡和森的锐敏善辩、李立三的敢做敢为、陈毅的文艺口才等个性,印象非常深刻。
他们面对挫折不气馁。通过唱歌、游戏,保持情绪饱满。湖南和四川两部分学生还分别推举李立三和陈毅进行围棋比赛,以期实现心情放松,棋子是用从兵营捡来的小石头做的。
陈毅喜欢写诗,在船上,有感而发写了很多回国杂诗,借以抒发心中的特殊情感。还把写得有韵味的短诗诵念给大家听,赢得了大家认同的掌声。
小编附: 陈毅归国杂诗摘选片段:
地中海上
我今东归,归向那可爱的故乡。故乡是我的情人,不知她而今怎样?
欧陆的风云苍茫,一股横流东向。袖手空归的我呀,怎好, 怎好还乡? ……
船上每一位回国热血青年,夜深人静的片刻,免不了又开始思考人生选择。回国后,走什么样的人生路呢?在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呢?具体干什么样的事情呢?
当时,人生发展大方向有很多种,比如革命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商业救国等。
曹锡三心中强烈的愿望,依然是抱着知识报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
为了统一行动,学生们在船上成立了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回国的104人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推选了二十多人的干事部,曹锡三是干事部成员。他们同沿途各港口华侨代表接触,宣传留法学生的斗争和被迫害的情况,接受侨胞的捐助和关心,同时照顾好在船上患病的同学。
船途经新加坡时,得到同船的民国政府外交家林长民先生(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帮助,经他与法国船长及押送军官交涉,同学们被容许上岸一游,并受到当地华侨热 情款待,华侨纷纷上船送衣服,赠钱款以表示慰问。
到香港后,押送的法国官兵撤走,恢复了同学们的活动自由。
为了宣传被迫回国的事实真相,为了联系共产党组织关系,也怕引起反动当局的过分注意,蔡和森、李立三、张昆弟、贺果、罗汉、颜昌颐、吴明、周钦岳、刘方岳等22人提前在香港先行下船,转赴广州。此外,到香港之前,已有5人在沿途登岸离开。于是,从法国出发归国时有学生104人,最终实际回到上海的学生是77人。
1921年11月23日下午5时,曹锡三等77名学生乘船回到了上海黄浦江码头。由于事先宣传通报,上海学生界、商界等社团都派出代表到码头接待回国的同学们。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等人亲自上船表示慰问。
当时天已黑,大家分头散居不同的旅馆,先安顿下来。
曹锡三、陈毅、唐铎等24人住进了上海市公共租界三马路荣陞旅馆,10人住三马路上海旅馆,25人住法租界吉祥街的新中和栈,4人住老高昇栈,2人住仁和旅馆,4人住湘益公,2人住永泰栈,1人住望平街合记,1人住陕西会馆,2人住吉升栈,已离团归家2人(王京歧、毛显球)。
晚上,干事部就推举陈毅、喻正衡、金满城、马寿征等人去各家报馆拜访,送通启稿,口头介绍回国实情,当即得到了很多记者的同情和支持。
曹锡三是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的干事部成员,曾经参与讨论由陈毅起草的《被迫回国留法勤工俭学一百零四人通启》内容,后该文在 11月24日《民国日报》、《新闻报》等刊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主要是澄清回国过程、原因,说明被迫回国的事实真相,揭露中外反对势力迫害勤工俭学生的各种恶行,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援助,解决全体留法学生一千多人面临的困难。
11月25日,为了便于组织领导归国学生团行动,干事部成员全部集中住进上海荣陞旅馆。
下午,干事部派出干事,分头出动各处上门陈情求助。
曹锡三和梅筑培两人赴淞沪护军使署,喻正衡和林万选两人赴交涉使署、夏时烁赴上海县公署,黎纯一和欧阳淑两人赴商会,周泽厚赴各界重要人士处。通过积极同各方接洽,陈述遭遇,力陈真相,吁请救助。并且分别致电全国父老,北京蔡元培、李石曾等,表述归国学生的行李未带,衣食无着,艰难万状,务请主张公道,恳即设法救助。
曹锡三和梅筑培两人赶到上海南边的淞沪护军使署时,军使署派出一个副官接待他们俩,耐心听取了他们口头陈情,并接受了呈述意见书,答应转达护军使,两日内回覆。
小编补充:
淞沪护军使署---是北洋政府时期在江苏地区设置的一个军方机构,统辖松江、上海一带的防务。淞沪护军使署原址,在上海龙华镇北,今徐汇区龙华路2577号。1927年后为淞沪警备司令部地址。
交涉使署---北洋政府外交部在沪设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公署,署址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洋务局旧址,负责处理外事、侨务、海关、出入境工作的机构。
11月下旬,发生一件小插曲。因为付不起住宿费了,旅馆老板请公共租界的英国巡捕来干涉处理。同学们说这个事情与英国无关,有什么事情去找法国当局好了。不久,法国巡捕来要护照,同学们幽默地回答:护照扣留在法国里昂的市政厅,你们不准我们入境,可以把我们再送回法国。法国驻上海领事知道后自觉没趣,只好找上海县长出气,骂中国政府不应该借法国军警之力压迫学生。同学们也大骂地方当局,地方当局只好对学生赔不是,房钱就暂时赊着了。
▼ 20世纪初的上海地图
11月30日下午四时,学生团在上海四马路岭南楼,召开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及新闻记者茶话会,来宾共约二十余人。当时的全国性报纸《时事新报》、《申报》、《晨报》、《民国日报》、《新闻报》等都派了新闻记者到场。到会各界知名人士有林长民、江湘浦,及王正廷、李登辉两君代表。上海总商会长聂云台因事未到,有专函声明。
学生团方面,推举曹锡三、喻正衡、欧阳淑、姜毓荣、王泽润、黎纯一、汪腾因等人担任会议招待,推举陈毅、宋光务、梅筑培担任会议记录。
小编补充:
林长民---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徐世昌总统顾问,世界国联总会的中国首席代表。
江湘浦---上海总商会董事。王正廷---中国大学校长。李登辉---复旦大学校长。
聂云台---曾国藩的外孙,湖南衡山人,中国著名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
茶话会首先由喻正衡代表学生团发言。发言内容大意是:到沪后,承各界同情,非常感谢。目前急需筹商具体救济办法,并附陈七条诉求供诸先生研究采录。包括:①请各界致电质问中法政府押送归国理由,并反对继续强迫遣送。②请代向各省继续催促补助留法勤工俭学生已归和未归之具体办法。③因住旅馆所费太大 ,速找定公共宿舍,以省经费。④代向各方面募集款项,维持短期生活,至得具体解决为止。⑤愿作工或半工半读者,请带觅相当工作。⑥愿即回家者,由官厅发给相当路费回家。⑦须等法国行李回家者,生活费由官厅或者社会维持。
之后,各位来宾分别发言,提出自己的援助办法。共同建议上海方面设法在学校和工厂中,尽量容纳学生,希望商会、银行公会、其他有力个人,加以维持帮助。涉及向社会捐款话题,林长民先生即先捐三十元,并言至北京后,当力为设法。
最后,由学生团致答谢词,并分发宣言书。
▼ 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史料,周恩来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文章声援学生
▲ 周恩来奋笔疾书,写下《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命运》长文,分期登载在1921年12月中下旬的天津《益世报》上。详实地记录了他们进占里大的壮举,对这一斗争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愤慨,并呼吁社会上给他们以有力的声援。
12月初,上海天气寒冷。为了解决生活、求学问题,大家连日到处奔走呼号,饥寒同侵,陈毅等十八位学生先后病倒在旅馆里。
十八位患病学生分别住在三处旅店。曹锡三所住的荣陞旅馆就有5人,如陈毅、黎纯一、喻正衡、李坚伯、欧阳淑。新中和栈有11人,上海旅馆有2人。
当时医药无资,慌急万状,大家主动发扬互帮互助精神,热心照顾患病同学,并想方设法寻医问药。
12月3日,曹锡三与几位同学,托人请来沪南神州医院(由上海参药业公会和神州医药总会开办的中医院)的朱尧臣医生,朱医生被请到各旅馆给学生诊视开药,并善心捐助了看病医药费,解了学生之困。
12月初,学生团商量起草宣言,恳请各界解决他们的求学问题,并提出四条解决办法。该宣言在12月7日-8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刊发。
那段时间,上海各大报纸几乎天天登载有关被迫回国勤工俭学生的新闻,和各界人士对他们支持、关心的消息。经过同学们坚忍费力争取,采取各种宣传办法,终于 造成了相当巨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赢得了上海工商学界开明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迫使上海当局不得不暂时支付他们的食宿费和部分愿意回家乡同学的路费,这样,回国同学的眼前困难获得缓解。
具体解决情况是,12月9日,淞沪护军使署、交涉使署出面,召集上海商会和教育会等各团体领袖开协商会议,决定帮助学生维持生活一段时间(两个星期),并安排另寻他处住宿,愿意回原籍的学生可以得到费用资助。
12月11日,原在香港下船的蔡和森、李立三等9人来到上海。他们找到三马路荣陞旅馆,面见了同学们,并且与大家共同商讨了归国请愿的下一步行动方向。之后,陈毅和干事会成员主动说服大家,把争取来的暂时安置费分给他们一些以应急。这充分体现了归国学生患难与共、齐心互助精神,彰显出他们特殊的战友情谊。(后来,他们九人也获得了交涉使署补发的回乡旅费)
其后,干事会还推举代表喻正衡赴北京、姜毓荣赴广州请愿,各省之学生也推举代表回省各自向当局请愿,为全体留法勤工俭学生申请津贴续学。
每位代表携有学生团历来之文件及沪地报纸舆论记载、正式委托函,及关系人介绍信。湖南籍代表宋光务、黄进、 傅昌钜、廖元瑛等于12月11日晚回湘。四川籍代表陈毅、黎纯一、伍桂馨等于12月12日回川。
12月13日后,留在上海的学生团陆陆续续离开租界住地,迁至上海华界南市的旅泰中西旅馆、南康浙江旅馆及悦来旅馆等住宿。住费每人每天八角钱,食费每人每餐一角半钱。
12月22日,曹锡三代表学生团又亲赴交涉使署呈情,姓陆的科长出面接见。学生团请求再延长维持生活时间,让希望继续求学的学生,等待外省求援代表的消息回报后,再决定回原籍与否。
12月底,为了节省住宿费,在复旦大学首任校长李登辉的协助下,干事部成员和学生团多数人,集体迁往上海复旦大学学生校舍暂住,地址位于徐家汇路李公祠(今华山路1628号复旦中学原址)。
▼ 上海复旦大学李公祠校舍校门
1922年初,从法国回到上海后的向警予,与蔡和森一道,看望了仍然留在上海的归国学生团部分同学。之后,向警予还给中华教育改进会董事长熊希龄写信,告以 接在法女同学急报,吁请政府设法解决在法勤工俭学女生的生活困难。
1922年寒假后,复旦大学大学部由徐家汇李公祠迁去江湾校园(今邯郸路校区),于是,被迫回国留法学生团就可以,免费借住复旦大学徐家汇校区学生宿舍一段时间,顺利度过续学前的困难境况。
最终结果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归国留法学生团的齐心协力争取下,北京政府方面答应接济还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一大笔钱(十万元教育津贴,合七十多法郎),湖南省和四川省政府方面愿意给留法勤工俭学生发津贴。此外,已经归国学生团中,一部分同学拿着路费回到各自家乡,另一部分同学则进入京沪不同学校继续就学。其中,唐铎、廖元瑛就去了上海市的中国公学商科免费学习。上海的复旦大学、中法通惠工商学校也接纳了部分学生继续学习。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开明人士帮助找到了工作,如欧阳淑、周泽厚、林万选等分别去了中国铁厂、上海青年会、全国铁路建设协会等处工作。
1922年春,曹锡三等40多名被迫回国留法学生,因为得到李石曾的援助,被召往北京,进入北京中法大学预科续学。该校位于北京西山碧云寺,蔡元培任校长。
04在上海,与陈毅并肩奋争的珍贵日子
值得永久美好回忆的事情是,被迫归国同学们在上海期间,被有关工商学界的好心人士安排接待,分别住在上海市荣陞旅馆、新中和旅馆等处。
当时,曹锡三和陈毅、唐铎等24人,共同住进了荣陞旅馆,其位于上海市公共租界的三马路(今汉口路),24人分别住在6间不同客房。陈毅的大哥陈炎(陈孟熙)则住在新中和旅馆。
当时,住在上海荣陞旅馆的24位同学,大家共同商量后,推举曹锡三为荣陞旅馆学生代表。此外,曹锡三还被学生团干事部,推举为外对交涉员和接待员之一。
因为陈毅敢做敢为,白话文写作力强,故而被学生团干事部推举为文稿起草人和记录员。那时,学生团出面举办各界茶话会,或到报馆投稿 、或拜访社会名流、或发出通电、四处募集捐款、联系学校读书等,凡涉及的文稿大多由陈毅执笔起草,内容重点大多是揭露勤工俭学生被迫归国的事实真相,请求各界人士主持公理等等。
非常有历史回忆价值的是,曹锡三和陈毅等几个人,当时就住进荣陞旅馆的同一间大客房。因为他们都是学生团干事会成员,为了方便讨论和商量每天的请愿事项,随 时调整对外活动方案,大家选择同住一个房间是最合适的安排。
▼ 上海《时事新报》的当时报道,有回到上海的学生分住旅馆情况
▲▼ 图示《时事新报》特别写明曹锡三是上海荣陞旅馆24名学生的代表
住进上海市三马路(今汉口路)荣陞旅馆的24名学生名单如下(据报纸登载)
陈 毅 (后为新中国开国元帅 ) 唐 铎 (后为新中国开国少将)曹锡三上海市荣陞旅馆学生代表 (后为湖南省首届政协委员,郴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黎纯一 姜毓荣 欧阳淑 向瑞祺 黄 进 喻正衡 廖元瑛 童桂溪 宋绍景 刘武 傅昌钜李墨昌 袁若驹 杨立三 彭在国 汪 洋 李坚伯 杨新荣 宋光务 王运储 梅筑培同住上海市荣陞旅馆的 24人籍贯分布四川 4 人陈 毅 (乐至县) 喻正衡 (巴县) 黎纯一 (涪陵) 姜毓荣 (简阳)湖南 19 人唐 铎 (益阳) 曹锡三 (郴县) 李墨昌 (资兴) 袁若驹 (资兴)向瑞祺 (宁乡) 宋光务 (宁乡) 欧阳淑 (湘阴) 彭在国 (衡山)宋绍景 (浏阳) 傅昌钜 (浏阳) 刘武 (茶陵) 汪 洋 (石门)童桂溪 (长沙) 廖元瑛 (长沙) 李坚伯 ( 长沙) 杨新荣 (长沙)王运储 (长沙) 黄进 (长沙) 杨立三 ( )贵州 1 人 梅筑培 (贵阳)
因为曹锡三和陈毅同住一间大客房,继而发生了难以忘怀的轶事。
第一件事是,想方设法帮助陈毅等部分得病学生。
1921年12月初,学生团学生由于寒冷疲惫,共有18人先后患病。上海公共租界三马路荣陞旅馆就有5人病倒,如陈毅、黎纯一、喻正衡、李坚伯、欧阳淑等,其他旅馆也有13人生病,包括陈炎(陈毅的哥哥)。
曹锡三作为学生团干事部成员,又是上海荣陞旅馆学生代表,当然焦急万分,当即和干事部其他骨干商量解决办法。通过好心人士介绍,终于请来沪南神州医院(由上海参药业公会和神州医药总会开办的中医院)的朱尧臣医生,在了解学生经济困难后,朱医生免费为患病同学诊病并配药,及时救助了病情中的学生。
由于同住一间房,又都是干事部成员,曹锡三对陈毅同学的病况,关心问候的自然多些。当时,曹锡三迫切希望生病的同学们早点恢复健康,继续投入战斗,因为国内外一千多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求学困难尚待解决中,归国学生团干事们是重任在肩啊。
第二件事是,同学间乡里乡情的交流。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情。
曹锡三和陈毅同住上海荣陞旅馆的小段时间里,除了忙于争取全国各方支援留法勤工俭学生续学的大事,免不了利用空隙时间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国论政、纵论天下大势。同时,还闲聊各自家乡的自然山水地理、名胜古迹、地域文化、民俗人情、土产饮食等话题。
出于好奇,大家还互相模仿学习对方家乡的日常口头语发音。陈毅谈吐文雅、幽默、风趣,一时间,四川话和湖南郴州话,乡里乡音,飘荡在旅馆的房间内外。其实两地日常口语发音非常近似,很容易听懂。
另外,他们还互相邀请对方,将来有机会就来自己家乡游历体察。自然而然,陈毅同学对湖南郴县(今郴州)有了初步了解,留下了清晰印象。
说来也是因缘巧合,陈毅同学后来的革命生涯,竟和湖南省郴县(今郴州)结下不解之缘,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湘南起义,就是以湖南郴县为中心展开的!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进湖南省南部,与中共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了湘南起义。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驻了湖南郴州县城,帮助郴州人民建立了郴县苏维埃政府。
3月16日,陈毅兼郴县县委书记,政府机关位于兴中街的陈家大屋。4月3日,陈毅率县委和政府机关人员离开郴州,转向江西井冈山,朱德和陈毅率队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踏上中国革命的新征程。
1928年7月24日上午,朱德和陈毅等率领红四军第二十八、第二十九两个团,再次攻入郴州城。为了应对敌人的大反扑,当夜红四军撤出郴州城。
▼ 湖南郴州市兴中街上的陈家大屋旧址
▲ 2018年3月27日上午, 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来到兴中街的陈家大屋,现场感慨: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父子两人跨进同一间旧大屋,前后相隔90年。
命运巧合的是,五十年代初,曹锡三(曹希正)在家乡郴县参加革命工作,全家人就住在兴中街陈家大屋附近,每天路过陈家大屋。冥冥之中,两位同学30多年后,以先后同处一街道空间,完成情谊的会合。这真是世上最奇妙的事情!太有戏剧性!
05在上海,得到蔡和森肯定和关心的时刻
在上海,曹锡三还遇到一次鲜为人知、可能改变以后人生轨迹的重大抉择,也是一生不能忘怀的记忆。
具体情况是这样, 蔡和森从香港下船回国后,马上就与中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直接通过陈独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很快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工作。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已快半年。
▲ 蔡和森
1921年12月上中旬,蔡和森赶到了上海,重逢面见了被迫回国的留法同学们。其中,作为留法同学和湖南同乡,蔡和森与曹锡三曾经单独有一次亲切倾谈,于口头交流中,肯定了曹锡三在几次留学生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和进步意识,并郑重询问了曹锡三有否加入共产党组织(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政治意向。
可惜,曹锡三当时的内心有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强烈信念,也赞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并没有投身去搞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决心。他可以认同、支持和参加中共领导的进步抗争活动,但是不想受到正式组织的严格约束,个人倾心于读书求学问、自由、无拘束的社会活动,期望以个人的学术研究努力,默默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作贡献。
当曹锡三把自己内心志向,告诉蔡和森同学后,获得了他的理解和包容。 于是,曹锡三选择了科学、教育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努力方向,故此,曹锡三就没有在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虽然曹锡三由于个人历史局限性,早年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但是,他一生都坚持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事情,爱国爱家乡爱人民,永远怀揣一颗党外爱国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
小编补充: 只要是怀揣家国情怀,坚守追求报效国家、服务民众、复兴民族的初心,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历史证明:任何时期,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都需要各方面的仁人志士携手共同努力。
来源:中红网
声明:《曹锡三的爱国传奇故事,报效祖国的故事名人及事迹(附2024年最新排名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