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两个学年,课题研究进入总结结题阶段。从第一学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构想策划、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这一学年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结题的实施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引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文字,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 如此文艺范的一句话,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不少人为之惊喜。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杂诗》,曾经唤起多少游子心中的乡愁?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令人梦萦魂牵。乡愁是什么?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
它描述的是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也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记得住乡愁”,说明多少乡愁已记不得了。因为山美水美的故乡渐行渐远,变得不相识了。很可惜,如今论乡愁,许多人却欲说还休。每次回家乡,都有越来越强烈的陌生感。青山在减少,绿水在变浑,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让人不小心就迷失了家的方向。
伴随着目前,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进入高发期,未来发展的压力巨大,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加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生态教育意识需求凸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严峻形势的挑战。多种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这些挑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记得住乡愁”,如此深情的语句,出现在如此庄重的会议中,可不要辜负了背后的深意!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频发,雾霾天气持续,令人担忧;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已产生,但同时学生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不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了当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特别是作为本地**县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功输水,令**湖名极一时,有着丰厚的**文明课程教育特色。
一提到**文明课程教育,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落后”两字,即硬件教学设施匮乏、师资队伍薄弱、财政投入过少,生源质量不高等等不利因素。**文明课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文明课程学校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应成为**文明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路。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课程。这些**文明课程,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文明课程中小学有其特殊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地方人文、社会资源,还有教师、学生身上潜在的民风、民情、民俗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以**文明课程文化为载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使教育向民间、向地方开放,促进**文明课程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无疑是当前**文明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县的**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文明课程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分类模型,研究不同类别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是面向**文明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建设实践的行动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厘清**文明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探讨相应的教学模式,激发出学校、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形成“一校一模式”的个性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地方中小学的特色化发展。在当前条件下,立足**文明课程教育现实,挖掘**文明课程的教育价值,对促进**文明课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文明课程教育地发展必须立足**文明课程教育的实际,特别是**文明课程本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教育立足生态文明、地方特色、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明课程学校发展之路。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2、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教师由于环境的相对封闭、信息的相对贫乏、资源的相对短缺,往往使大量农村教师失去了发展的信心、热情和勇气。可在学校里默默奉献的老师们,也需要发展。事实上,农村教师这块厚土有着最深的感情,对**文明课程有着最透彻的理解和感受,这儿是他们生命的根。激发教师们的课程主体意识,把他们熟悉的**文明课程和乡土情怀融入到课程理解和课程实施之中,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他们会从这里感受到职业活动的兴奋和自信,找到自身成长的“根”,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3、树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形成生态教育校本课程。
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文明课程资源,并在**文明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并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文明课程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对于周围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陶。**文明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它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开发**文明课程资源,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作为活动资源。”
2.我们选择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家乡的独有资源,包括田园生活、山水湿地、湖泊河流、历史积淀等十分丰富的**文明课程资源。通过**文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其在各学科教学中、学校各种活动中的渗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3.学习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学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但又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通过开发**文明课程资源,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实际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们能成就正确动机,逐步提高。
4.综合学科的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乡土课程的资源。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环境资源。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别人的研究一般局限在校内的教育改革,我校将此课题的研究拓展到社区、**文明课程,开发和利用**文明课程资源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2.研究触角新:**有三个“三”资源,即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有着厚重丰实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田园生活、风土人情、人物励志、历史积淀,尤以源远流长的文化,等都是其它的研究课题难以触及到的。
3.研究思路新:通过调查挖掘**文明课程资源,掌握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搜集文献,组织理论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再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由理论到实践,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料总结课题,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进行推广,接受实践的检验。
4.研究目标新:别人的研究是立于城市或发达地区这一基点,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是面对广阔的农村山区。通过研究,深化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对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路线与过程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是把精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而忽视了周围很多的事情,真的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可怜的”读书人了。通过研究,开展活动,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乡土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自己的学科学习收集资料,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
(2)结合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一些现象,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行设计和组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构建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与家乡**文明课程资源相互渗透的新模式,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打造学校教科研的品牌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研究准备阶段
1.调查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人员;
3.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
4.正式申报课题,撰写《课题申报评审书》;
5.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6.确定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同时制定有关研究制度。
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走村串户进行调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问卷法:制定问卷调查学生及家长和社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名人”,搜集一定的信息;运用文献研究法:到区档案馆、街道文史馆查阅史料记载,同时利用学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对课题需要的重要文献进行搜集、检索。利用学校网络为课题成员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以及个人专长的**文明课程资源。
第二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研究实施阶段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开发**文明课程资源;运用调查研究法、比较法等方法完善课题研究目标,落实课题研究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方案。通过搜集整理本地有关风景、古迹、文化、风俗、人物、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资料,采用比较法: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方案,对比其他学校编排的同类校本教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师并且撰写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校社联动,全员参与挖资源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就明确提出了“学校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这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学校围墙,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是课题研究的首要工作。
如何挖掘开发**文明课程资源呢?首先,应该了解、挖掘社区内有什么样的资源,鼓励家长及社区其他人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资源分布图,其中涵盖了社区的各种资源,并标明了具体位置,使教师们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也使家长能进一步明白资源的来源以及自己可以为学校提供的资源。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将调查社区资源的一封信发出去之后,社会反响极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或参与写作,退休老教师齐正求是有名的地方通,知道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后,经常和我们一起交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也协助课题研究,成为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为了准确了解,负责此项研究的老师带着学生们深入群众当中,走访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两年多时间的调查、走访、考实、核对,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为了搜集校对名单,他们一边到区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一边又仔细地查阅地方志,记录史实。当然。这仅仅是我们课题研究中一个精彩而又动人的“视点回眸”,类似的其它走访调查还有很多很多。面对搜集出的各种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通过分类整理,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分析资源中所含的价值所在,分析资源中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是什么?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组。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逐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经济发展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乡土主题。
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以及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由来;(2)今昔对比,感受“福”气。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3)建立基地,实践体验。我们牵手相关部门,为学生们建立了基地。
3.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课堂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语文活动课上“进课堂。“说说我的家乡”、“最美不过家乡山水”等主题活动,这样把涉及社区资源的序列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4.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集优势、取长补短。如:将“大语文教育”的理念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社区。;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到滨河开发区指挥部、滨河旅游大道实地考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感受家乡发展巨变,并让学生献计献策,设计如何开发家乡旅游方案。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定期开展**文明课程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学校邀请本地的老革命、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宣讲**文明课程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家乡之情。最终把**文明课程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
6.组织竞赛,言情立志炼资源
利用“乡土小报”这个平台,每个学期通过编撰评比,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唱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我的家乡叫**”、主题演讲,激起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校本教材的探讨与研究阶段主要是向全校学生每人免费发放了一本校本教材,教师利用教材组织学生阅读学习,还举行了校本教材使用的公开课。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了比较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评估总结阶段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总结实验得失。
四、**文明课程资源的内容与开发维度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可分为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素材或直接来源)和条件性资源(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则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中国的**文明课程博大精深,既有渊源的悠久历史,又有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个性和特色。厘清**文明课程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研究**文明课程学校所拥有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探讨如何挖掘这些资源的参照系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坐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启示我们,**文明课程是一方水土上的这一方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与这方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文化。据此,我们认为对**文明课程的构成研究可以从自然、社会、人三个维度进行抽象分析,建立不同区域个性化**文明课程要素分析的模型。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即使同一区域的文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应该将 “传统”、“现实”作为**文明课程因素分析的时间维度。这样由区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构成的空间横轴与“传统”、“现实”构成的时间纵轴相结合,就构成了**文明课程要素分析的理论模型。不同的要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文明课程。按照这个模型分析各地的**文明课程,可以为**文明课程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理论上的参照,最大限度地保证**文明课程不遗、不漏地运用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促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文明课程要素分析的理论模型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
生存
生产
生活
传 统
山水湖泊;
人文地理;
地质地貌;
生物生态。
地方特色;
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历史文物。
传统民居;
饮食文化;
村庄田地;
交通工具。
生产方式;
传统工艺;
传统农具。
民间艺术;
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
交通运输。
现 实
自然环境;
山川河流;
气象气候;
自然灾害;
禽兽虫鱼;
民风民俗;
民歌民谣;
生产特色;
儿童游戏;
传统习惯;
饮食特色;
花草苗木;
住房特色。
作物特产;
家禽牲口;
地方企业;
蔬菜大棚。
生活习惯;
职业分布;
社会事件。
五、**文明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与策略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面向教育实践的变革,探讨本土课程资源在**文明课程学校建设中的具体运用途径和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也为深化本课题地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现实参照。
博大精深的**文明课程可以渗透到**文明课程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促进**文明课程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地提高。具体地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
(一)学科课程的实施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学科课程体现国家对所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求和基本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人才成长的奠基石。**文明课程本土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渗透到学科教学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
1、立足现实问题,揭示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生活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依据师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明确新的学习任务,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1:**县生态问题及其主要成因与解决措施
山东省**县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丘陵地形,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显露出主要生态问题有:
一、水土流失
二、土地、耕地退化
其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有:
一、水土流失。**县属于丘陵地形,地形崎岖,且位于温带季风区,降水充足且雨季明显,在生产活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和要求采取水土防护措施,人们乱砍滥伐,用作建筑与薪材,特别是存在树木买卖现象。林地植被破坏在农业生产开发中存在随意超坡度开垦山坡地造成地表裸露。在雨季被雨水充刷易造成较大的坡面径流冲刷和山洪冲击。
二、土地、耕地退化。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发展经济方便人们生活修建公路、水利设施、房屋等,占用大量耕地,也使部分耕地退化。
解决措施:
一、政府开展各种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政府可以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在生产活动中注意生态问题。
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政策拉动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提升地方配合政府工作的积极性。
三、依托科技力量,引进科技与人才,推动生态环境的转型发展,走新型循环经济之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一个更加山青水秀的光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初二(3)班 :
地理活动小组:
成员:
【点评】同学们探究问题积极认真,对我县生态问题的分析把握较准,但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没有分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且没有分点阐述,缺乏条理性。其中自然原因应着重从气候、地形因素展开,人为原因可从人地矛盾、人均生活燃料不足,而破坏植被等方面展开分析。,该组同学提出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值得借鉴,但还应多针对主要的人为原因去找相应的对策,如,从怎样解决人地矛盾和生活能源问题入手再提出合理化建议。
2、丰富感性经验,促进知识理解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同化理解新知识的逻辑起点。下面的教学案例尽管教材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但都注重学生的本土生活经验在理解学科知识中的作用,以感性的经验夯实学生认识的基础,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深化学生对理性的学科结论的理解,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保护环境”教学片断
在教学《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保护环境”时做了如下的探索:
师:今年**县遭受十年一遇的干旱,同学们感受应该很深。特别是生活在山区的同学,这样干旱的天气,对你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
生:我们村已经没有水喝,而且还发生了几次野火,村寨周围几乎都变成黑色,家里到处落满灰尘,而且这几次野火都是我们村的村民烧荒引起的,太让人气愤了。
生:我们家的羊和牛,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和草料,现在都已经饿着,看着都让人心疼呢!
生:我们家种下的麦子已经枯死,颗粒无收,今年家里肯定要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
……
师:是啊,在贵州和云南的许多地方,旱得连泥浆水都喝不上。许多你们的同龄人,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洗澡和洗脸。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用多媒体播放最近抗旱救灾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生:老师,那些人生活太艰苦,我们比起他们来要幸福得多啊。
……
师:(向学生介绍专家分析的导致大旱的原因后)当人类一次又一次吞咽破坏环境的恶果时,我们很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们,还在做着滥垦滥伐、四处烧荒、破坏环境的事。那么作为祖国大家庭一员的我们又该为保护环境,为建设美好家园做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我们回家应该向家长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改变过去烧荒习惯,不要再开荒。
生:在学校洗手应该尽量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
生:我认为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保监督,关停一些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处罚各种恶意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生:在我们家乡应该加大退耕还林,多植树种草,绿化荒山,只有这样才能使家乡的水患洪荒问题得到解决。
生:我们要建立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
教师小结后布置作业:同学们周末回家,认真调查你们村寨周围的环境破坏情况后,自己设计一个改变你们村寨周围生存环境的小方案,下周的课上交流展示。
这个教学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是否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对干旱后果的切身体验中认识环境保护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环保意识的生成和强化。
案例3:**县大清河流域的分析及利用
一、**县大清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1.地形:流域内多平原湿地,水利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水上交通作用突出。
2.气候:本县属于问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高温多雨,冬春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3.水系:水资源丰富,河流落差较小,流域面积广大,适合航运。
4.资源:地下矿藏有煤、铁、和石灰石等,有林区、花生是闻名遐迩的土特产品。
二、 河流综合利用的措施:
(1) 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管理与开发。
(2)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3)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三、大清河航运条件分析
(1) 大清河水量充足,大清河流域内生态环境好,需加大保护。
(2) 大清河有些河道有淤塞现象,应疏通河道,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
(3) 晋豫鲁铁路的开通及**火车站的兴建提供了交通便利。
(4) 大清河流域内戴村坝景区,可发展特色旅游。
班级:初一(1)3组
组员:彭甜甜 王伟 胡松杰 林雪 李玲珑 龚雪琴 吴思雨 何斯敏 姜雪婷 魏祖洁
【点评】较好的运用了课本所学原理分析**县河流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条件,分析全面、准确。对大清河流流域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考虑周全,例如,还可增加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水源地的植被等内容。对大清河航运条件的分析很具体,有举措。
3、渗透本土素材,充实学习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地方**文明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案例4: “水——生命之源”活动课教学设计
1. 活动目的:
**县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湖、大清河、稻屯洼湿地。通过参观、考察、讨论,让学生了解水与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活动准备:
组织学生考察附近的水域情况,以漫画、照片、录像、考察报告等形式记录下来。查阅课外书籍,了解水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关系。小记者录音采访当地环保局的有关专家,了解本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3. 活动时间 3课时。
4. 活动过程:
(1) 设疑导学。
同学们,我们走进美丽的**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就会看到这样一条醒目的标语(展出标语)水——生命之源(学生齐读)。那么,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呢?这一节专题活动课,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参观访问、广泛阅读、小组探索、讨论交流,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2) 探索研讨。
参观水厂:我们每天刷牙、洗脸、洗衣、做饭都离不开水,几乎从早到晚都要同水打交道,可是你们知道家家户户用的自来水是怎样得来的吗?同学们边看边想边记,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向水厂的叔叔请教。大家谈谈参观水厂后的感想。
查阅资料:同学们按照老师发下来的讨论提纲自由、广泛地查阅资料,可以听录音、看录像;可以阅读书籍以及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边查阅边作好记录。
讨论提纲:
* 水有哪些用途?
*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污染有哪些危害?
* 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设计一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办法。
小组探索: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就提纲上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讨论,人人参与。各组汇报探索结果。
(3) 总结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 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 自然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国家之一。作为地球村的小居民,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布置学生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一个雏鹰假日活动方案,双休日到社会上去活动。
案例5:**体育资源
环境条件:在《体育与健康》学科,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开展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附近的山坡可以开展越野跑、上坡跑等运动;草地是天然的足球场;山地可以开展爬山、定向越野等;树林是进行“警察抓强盗”、“打仗”游戏的最好场所。
现实意义:同时,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可以缓解学习紧张的压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当地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和野外生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当然,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时刻不能放松。
4、融合课堂与生活,强化体验学习,优化学习过程
首先是将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与学生熟悉的生存、生产、生活过程相协调,打通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界限,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学习环境中感受 、理解 ,进而创造 。不仅增加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过程的经历中学会思考,学会认知。
案例6:**地理考察活动设计
一、制定考察纲领
首先,教师进行一次勘察,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考察提纲,这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我制定的考察提纲如下:
(一)观察地点:大清河、白佛山、稻屯洼湿地公园
(二)观察路线:大清河——白佛山——稻屯洼湿地公园的顺序。
(三) 时间安排:7:50时各班教室集合,然后按预定路线的各观察点进行,下午3时野外观察完毕,然后返校。
(四)各观察点活动内容:
(1)大清河观测点:了解成因,以及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
(2)白佛山山麓观察点:了解地质的形态及成因;
(3)稻屯洼湿地的形态及成因,了解发展变化。
((五)观察材料整理:野外观察完毕返校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写出野外观察报告,同时,把路线图、各种因素和采集来的土壤、岩石标本整理好,出一次地理观察成果墙报。
二、 提出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了解生态地质的形成、土壤的结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点、主要农作物以及重点工程建设情况,并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乡土地理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信心。
三、 提供辅导资料和必需用具
打印出辅导资料,人手一份,再准备好必备的用具,如指南针、地质罗盘、小铁铲、小铁锤、长绳、小袋(装岩石标本用)、小放大镜、小刀、简易药品、水壶、背包等。
四、 具体实施
设计的实施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段,学生最乐于参加这种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心中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因此,具体实施是整个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
出发前,作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分好小组,确定好小组长,分组负责,由班长领队。安排专人分工负责搞好药品、工具、标本的收集保管,准备就绪后出发,按计划中拟订的要求和步骤,在观察点向学生提示观察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注意纪律,因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容易忘记观察目的。
案例7:保护生态环境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查找有关的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和相关的影像资料。教学过程: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调查,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黄河断流;长江流域洪涝频频;淮河水因为污染严重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席卷着半个中国……面对如此的蹂躏,地球不会永远无言。下面就请看专题录像。这些内容是来自我们班的四组小记者们采集来的报道。生:(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走访了生态研究所,对土地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沙化较严重;耕地面积少;土壤肥力低;直接影响是:风沙日益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目前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草地,退耕还林,全面绿化,建立防护林体系。师:除了政府对土地的整治办法以外,你们有没有其他建议?生:多开辟一些植树绿化的名目,例如种植生日树、诞辰树,让更多的人参与这样有意义的事;研制出适合北方生活的草种,改善我们的城市生态。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得棒!接下来小记者要带我们去哪里呢?生:(第二小组代表)我们走访了垃圾处理站,了解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请看我们的调查报告。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一公斤。政府为处理这些垃圾,投入了大量资金,产生多少清理多少,清扫—收集—运输—转运—掩埋,日复一日,无穷无尽。目前对垃圾采用的处理方法有无害化填埋法和焚烧法。我们调查小组的建议和设想是:健全固体废弃物回收体制,设立多功能回收箱,包括废纸箱、废电池箱、废塑料袋箱、废木制品箱、废食品箱。其次是颁布《环保条约》,约束居民乱扔废品的行为,倡导大家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师:下面我们再随同第三小组的记者去污水厂看看。生:(第三小组代表)我们走访了污水排水厂。由于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地面泡沼水流动差,致使地面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是大庆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小组提出建议:洗衣服用无磷洗衣粉;倡导循环用水,例如把家中的洗菜淘米水、洗漱用水收集起来。请大家牢记一句广告词:“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师:听了他们的调查,我想同学们不难懂得,珍爱生态环境就是造福子孙后代。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前方的最后一组报道。生:(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走访了空气检测站,我们的调查报告如下:据调查,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是在局部地区例如化工厂的空气中都含有刺鼻的异味。我们小组的建议是:推广使用无铅汽油,鼓励人们骑单车,拆掉违章燃煤锅炉,倡导家庭使用无氟冰箱等,让天空呈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美景。师:每个小组的建议都非常好,同学们的确认真调查了我们的环境。老师还有个想法,同学们每天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学校中,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做起。现在就请我们大家每个人说出一条措施,共同拟出校园环境的保护条例,好不好?师生共同总结出《校园环境保护公约》:不使用塑料袋。双面使用纸张。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粮食。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保护草坪,善待植物。不焚烧垃圾。不乱倒垃圾。不随地乱扔乱吐。认识环保标志。多读环保书籍。提倡校园垃圾分类。 大家的倡议非常全面,的确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为了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开始行动吧!
5、开展综合实践,拓展学习视野
就是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知识,在活动中历练才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案例8:童年自然之旅
呈现的是学生假期外出旅游活动的收获。学生在游历山川、饱览山河景色的同时,为提高旅游价值,丰富文化内涵,围绕“优美景致、物产采撷、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将自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旅行的快乐;将旅行归来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童年之旅”小报记录下来,更充分体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秀壮美;举办旅游实物展览会,为伙伴们打开一扇感受祖国文化博大精深之门;围绕一个地域、一种物产、一种风俗、一种建筑等进行深入研究,真正领会各地的文化精髓,感悟到精神、品质。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生命价值。
这里,结合学校的生态馆、百草园,开展了专题“趣味之旅”活动。生态园中有标本馆及其它自然奇观,把这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受益匪浅。
导游参观,锻炼口语表达。让学生作生态园的讲解员,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编写导游词,在为同学、家长、来宾一次次的讲解中,提高语文能力。导游参观,让学生对神奇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科整合、深入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不同的研究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自己最为喜爱的一种植物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产地、特点、分布情况……创作诗歌、蝶趣小报。
案例9:童年社会之旅
此类实践活动常以“小记者在行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确定研究主题,主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调查不拘形式,不受限制,不受束缚,用童眼看世界,自由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调查归来,学生还像模像样地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中大量的调查过程记录,充足的事例,详实的数据,旗帜鲜明的论点,显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无拘无束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每位学生都成了环境的小主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生态科学的探究精神,默契配合的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打破了学生活动寓于教材、教室、学校的空间限制,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文明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的不同,更好的把**文明课程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精神感受和田园式的视野,去感受世界,学习环境知识。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明课程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本土化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探索实践整合为一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10:《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参与年级:七年级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环境的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增强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实践形式:收集环境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调查和访问、研究、小组合作和交流,规划表达和反思。
五、活动时间安排:
1、活动准备阶段:第9、10周。
2、活动方案实施阶段:第11、12、13周。
3、活动评价、总结阶段:第15、16周。
六、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学生进行分组,分工。教师确定组长,其他同学自愿选择组长,老师按学生能力适当调整,全班共分为5个组。
3、拟写活动方案,明确各组的研究课题。
4、聘请校内外的指导老师,(1)指导学生选择指导老师。(2)指导学生拟写聘书。(3)指导学生收集聘请指导老师的各种资料。
活动具体过程:教师指定5个组长,其余同学自己选择组长,学生选择组长时教师适当进行调配学生,全班36个同学分成六大组。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并归类,提炼出调查研究课题。
再由组长根据各本组同学的爱好及特长,从五个问题中确定一个本组喜欢的问题,在组长的召集下,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内容,由大家一起讨论提出研究的课题,从中确定自己小组的小课题,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及分工合作事宜。
第二阶段:活动方案实施阶段
1、深入社会生活,收集资料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收集整理资料
3、学生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交流资料。这个阶段最少重复两次以上。
活动具体的过程: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实践活动采用个人研究与小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开放式作业”形式,小组成员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子课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
①学生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网络搜集有关资料。
②学生用调查法、采访、上网等形式收集资料。
③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给小组长,小组长加以选择,分类整理。
④教师集中检查进程,并加以辅导,利用网络、个别谈话方式进行单独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
1、形成成果
各小组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交流所形成的成果,可以是实物,图片,报告、总结。
2、小组之间开展总结性交流
3、评价
4、活动延伸
(1)撰写倡议书
(2)总结并撰写报告
调查结果要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通过5个组的全体成员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研究报告。并带来收集的资料、图片、照片、实物等。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由组长执笔撰写成文,反复修改后,教师验收。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案例11:**“乡镇企业与环境”调查提纲
1.企业概况调查
(1)全县企业总数、类别。全县企业年产值,占全县经济总产值的百分比。从事企业的人口数,占全乡人口百分比。
(2)有污染的企业数,它们用的是哪些燃料和原材料?生产哪些产品?排放哪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3) 有多少是和其它地区一些工厂扩散协作的企业?有无污染转嫁问题?没有防治污染设施的企业有多少?“三废”处理较好的是哪些企业?
2.重点企业调查
(1)企业名称、性质、开创时期;职工人数、性别构成。固定资产、年产值,逐年完成指标的情况。年利润逐年各是多少?
(2)产品名称、数量,主要原材料及其来源;全厂总耗能。
(3)污染物名称、排放数量、含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去向。治理情况及其经济效益;职工健康状况。
3.环境调查
(1)乡镇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及地形特点和常年风向。周围环境是否优美?企业分布是否符合环境要求?是否设置在上风头、水源区?
(2)乡镇周围的绿化状况,林木覆盖率多少?有无荒山?植物生态怎样?周围有哪些河流和池塘?水质如何?沿河有哪些企业的废水排入?
(3)地面状况如何?有无工厂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其污染程度如何?学校附近有无工厂?它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师生身体健康有无影响?
(三)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根据现在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经验,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校本专题课程、校本活动课程两种实现形式。
1、校本专题课程的开发建设
所谓校本专题课程,即针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某一专题内容,组织课程开发和编写教材编写,以类似于学科课程的形式开课实施。 美国教育家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教的效果?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模式,被认为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步骤。校本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开发的一般特点,无疑也应从这四个方面研究探讨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
**文明课程,作为**文明课程学校所独有的本土化课程资源,是**文明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素材,也是**文明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校本教材建设,应在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文明课程学校的本土化特色,实现校本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在建设中要注意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
①以乡土资源为依托
校本教材内容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切忌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交叉重复。要立足本地**文明课程的特点和实际内容,建设自己独有的内涵。
②以育人功能为导向
校本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从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类别、选择教材内容。
案例12:关爱校园 呵护绿色——教学案例
一、 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绿色意识,引导学生都来关心、爱护绿色植物,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及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和难点:
设计校园绿色方案及维护校园绿色的措施
三、活动步骤:
1、就“校园绿色”展开设想
2、学生各抒己见,设计可行方案
3、汇报设计方案
4、保护校园绿色,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这有一幅水彩画,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哪位同学能将你看到的景色,谈一谈给你的感受呢?
生1:主颜色以绿色为主。
生2:感受到身处一片鸟语花香的茂密翠绿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清新。
生3:想拥抱大自然。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绿色象征生命的活力,绿色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沉醉在绿草如茵的景色之中也给予人们一种欢愉的心情,想不想使我们正在改建中的校园也让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啊?
生:想(齐声回答)
师:那我们现在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份绿色方案,把我们的学校建设的更美丽好不好?
生:好(齐声回答)
师:今天我们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就是:关爱校园 呵护绿色(板书)
(二)新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我们的学校现在拥有哪些绿色呢?
生:甬道两旁屹立的松树,房前绿茵茵的草坪。
师:看来我们学校的绿色环境好单一,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来设计一份符合我们学校的绿色方案吧!相信你的设计一定是最适应我们学校的!
生:(设计方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的方案是:在校园围墙边上种植爬山虎,让它形成一片美丽的树墙,学校的甬道两旁可用种植万年红之类的花点缀。
生2:我觉得在蓝球场的周围应该种植矮小的树墙,既美观又可以起到阻拦蓝球的作用。
生3:在我们教室的窗台上应该放些好看的盆栽植物。
………..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不错,也很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身处这样优美的绿色氛围中,我们以后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维护绿色植物呢?
生1: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好我们校园的绿色。
生2:还可以做警示牌,用拟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爱护我们校园的绿色植物。
生3:还可以做板报进行宣传。
师:同学们的提议非常好,老师为你们这些精彩的建议感到高兴,希望从我们自身做起,做一个呵护绿色的使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活动拓展:
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四)小结:这节课老师看到你们这样用心地呵护绿色,爱护我们的校园,老师相信,我们的校园会在你们这些“红花”的映衬下而变得绚烂美丽的。
③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校本教材的内容组织和编写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力避直线式、逻辑式陈述,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科课程,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书”。
案例13:**县**街道中学校本教材
**县**街道中学开发建设了系列化校本教材,其《家乡篇》包括家乡概况、家乡生态、家乡地貌景观、家乡文化、家乡道教文化、家乡历史人物、家乡美丽传说、家乡诗文碑文、家乡英模人物、家乡风物特产及爱家乡、爱校园等。
每节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实践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专门增加了活动中“注意安全”的提示。
为了体现上述原则,校本教材在组织、编排时,要反映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实践活动序列为参照,组织编排教材内容。具体可以参照下列模式展开:
①“基本阅读”
为学生提供该专题最基本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要通俗易懂,避免生涩枯燥的字词(不可避免者应加上详细的注释、说明或注音),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增强阅读效果。
②“我的补充”或“我也知道”
教材中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补充完善自己所闻、所见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材的“编写者”。
③“我的实践”
在这儿让学生写出自己或小组相应的实践活动计划或方案。教材中可以包含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注意事项的提醒。
④“我的认识”或“我的感想”
学生在这儿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认识、体会、感受,内容可长可短,只要是学生想说的都可以在这儿尽情发挥。
这样的校本教材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学习的需要,规划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不再是只可供学生死记硬背的“死书”。
2、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
校本活动课程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兴趣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参加范围可大可小,内容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完全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
(四)**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培育、沉淀和积累,形成各校独特的**文化。
**文明课程学校的校园内文化建设要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符合农村儿童的实际,适应农村儿童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下列原则和要求:
1、地方性原则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不同,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表现出其独特性。农村山水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花鸟虫鱼草随时可见,所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所处地域环境,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各自弘扬优势、挖掘潜力、发挥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案例14:乡土内容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问卷调查
1.你在读的年级?( )
A. 初一 B. 初二 C. 初三
2.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 )
A.一般 B.很兴趣 C. 不兴趣 D. 害怕 E. 无所谓
3.你对家乡的自然、人文等乡土地理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 )
A.很了解 B. 了解一些 C. 不太了解 D. 不了解
4. 你认为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你熟悉的乡土地理内容有必要吗?( )
A.有 B.很有必要 C.可有可无 D. 没有必要
5.你认为地理老师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 )
A.很有帮助 B.有一点 D.没有 E. 依教材内容而定
6. 你在学习哪部分教材内容时最希望老师能运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教学( )
A .自然地理 B.人文地理 C.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
D. 自然地理 E.世界地理 F. 中国地理 G. 全部 7.你希望乡土7.地理内容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应该:( )
A.进一步加强 B.维持现状 C. 因占用了一定教学时间,应该削减 D.完全取缔
8. 在地理课的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需要运用的乡土地理资料,你是怎么获取的?( )
A.上网查找 B.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自行编写
C. 调查访问 D.实地考察 E. 其他
9. 你希望地理课堂上运用的乡土地理材料是怎样来的?( )
A. 全由老师提供 B. 学生自己搜集、调查所得
C. 师生共同合作 D. 最好有现成可直接用的
10.你希望有一本较专业的、内容较全面的、可供学习时参考的乡土地理教材吗?( ) A. 是 B. 不 C. 无所谓
11. 你认为乡土地理内容运用于教学中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
12. 你对地理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乡土地理内容和形式有什么要求?
2、教育性原则
育人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的所在。**文化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出现,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学生的力量,尽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成长与成才,**文化的教育性才得以体现。
案例15:学校绿地变身记
学校占地100亩,有4个小花园,可是学生似乎对这些小花儿、草地并不是很感兴趣。儿童的天性使他们更喜欢可以动手参与、亲身体验的互动环境,而草地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摆设,一个没有新奇感的物品而已,我们不是见过学生在一堆沙子边上玩上一整天也不亦乐乎的场景吗?学校的绿地也是一门课程,为什么不让学校的绿地和学生们互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参与、亲身体验,让他们在与植物对话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科学的奥秘、学校的可爱呢?于是我们开始了学校绿地的变身行动。
我们学校参观接待任务较多,学校的绿化要求较高,为此学校把绿化承包给了一家专业公司,一年四季提供各种盆景和花卉。几年下来,钱花下去了不少,可是却没有一盆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既然学生们喜欢动手参与,何不把原来承包给公司的绿化自己进行养护呢?在总务主任的倡议下,学校成立了一个园艺养护社团,招收了32名小花工,他们利用每天的社团活动时间给花儿浇水、施肥、修枝、整叶、换盆,学校还专门为这个社团新建了一个50平方米的阳光房,作为他们的活动基地。每个班级也开始自己栽种花卉,聘请园艺社团的学生担任技术指导,遇到花卉“病危时”可以送到“阳光花卉住院部”进行治疗。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的花卉由原来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2000多盆。懂得花卉养护和喜爱花卉的学生越来越多,每个班级绿意盎然,下课时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围在这些花草旁边细细地观察、开心地讨论。
我们把绿地作为一门探究性课程来开发,不在乎绿地是否美观,在乎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是否真情投入、探索参与。在实践中,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是亲身经历了动植物生长过程的细微变化,学校的一景一物都与他有对话、有交流,他们在与动植物对话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科学的奥秘、学校的可爱,他们的心灵会更加健康、更加阳光,更富有责任感。
4、先进性原则
社会在发展,**文化建设也会随之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特点。因此,**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体;在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培育时代精神。**文化建设要注意不断地创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内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给已有的**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
5、人文性原则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殿堂。北京国子监街两侧分别有一下马石,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足见对学术圣地的尊重。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充满人文性,体现对学问、学术的敬重,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 当前最重要的是远离浮躁、远离功利,给教师的治学、学生的成长以宁静的心灵空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附:**文化建设项目举例
建设主题
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项目名称
项目形式
基本内容
建设方法
社会生活
(传统)
展板
名人典故;历史文物;地方名人;民族节日;古代建筑;民间工艺;传统农具;传统交通工具;传统服饰;传统家具;民风民俗
设立开放性展板,由学生收集、整理,通过绘画、照片、文字等形式分批展出。
社会生活(现代)
展板
生活习惯;职业分布;新农村建设成就;社会事件;生产方式;能工巧匠;地方企业;特色住房
同上
自然部分
展板
自然环境;山川河流;;奇石古树;气象气候;自然灾害
同上
动物部分
橱窗
(展台)
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家禽牲口;
设立开放性橱窗,由学生收集并制作标本或模型,分批展出
植物部分
橱窗
(展台)
野花野草;作物特产;
同上
励志名言
标语
民谣;谚语俗语;经典对联;
由学生收集、整理,以标语形式定期更新。
六、 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本研究要严格遵循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学校、学科的实际,开展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具体地说,要贯彻落实下列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规律与个性化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开发与利用**文明课程本土课程资源有其基本的规律和规范,像**文明课程资源的挖掘分析模型、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模式以及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其相应利用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都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开发与利用规律。根据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立足本校的发展基础和建设实际,进行个性化地探索和研究。
案例16:**中学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夏令营计划
(一)日程安排(略)
(二)营员守则(略)
(三)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考察
1.考察目的
了解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生态,调查其物种资源,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路线示意图(略)
3.考察内容
(1)在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观察腊山附近的自然环境,了解山青与水秀的关系,认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在林场:观察杉木林。
(3)在林场总部:参观标本室,了解腊山自然保护区林木资源的种属,知道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
(4)在分场:观察红枫、毛竹等经济林木的生态环境及用途。
(5)观察腊山的自然环境;观察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了解林区植物的层次结构及其明显的过渡性;观察腊山特有的珍稀树种,认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组织地采集珍稀植物的标本。
(二)整体推进与局部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文明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有学科课程的实施,也有学校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更能渗透到**文明课程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本课题研究不追求“大而全、假大空”的目标,我们希望有关学校能够自足本校的基本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地某一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保证课题研究取得实效。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以后,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是耳熟能详。但针对**文明课程学校的本土文化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哪些资源具有现实的教育价值、应该选择哪些资源、如何利用所选资源等等,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深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站在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之上看待、审视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同时,理论不可能给予所有现实问题以现成答案。特别是教育发展到今天,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新思维,任何教育问题都不可能有统一的解决模式和不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以创新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七、研究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使学校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1.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
我们的课题从开发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心血,它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是对我们每一位研究教师的重大考验,一个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斯宾浩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只有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才能使我们教师的工作更具科学性。经过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激起了教科研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发展。**撰写的《植根**文明课程 践行教育理想》课题研究论文在教育刊物刊载,**老师至今已有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赵昕等老师也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除了积极撰写论文,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意识到自身水平的不足,纷纷参加各级各类学历进修。
2.拓宽了学校教育广度,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的引领,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题材,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要求,编写科学的提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
案例17:清河公园植物环境调查计划
活动1 清河公园实地考察
选择学校附近的清河公园,按照教师事先制定好的路线,对主要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名字,或请教公园管理人员。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1. 尽可能找一张所清河公园的平面图。
2. 学生准备好记录纸、垫板、铅笔、橡皮、指南针等用具。
3. 学生量好自己的步长并记住。
4. 如有条件可带上相机,选择一些典型的植物和景色拍照。
5. 带上几个夹废弃物的长夹子,用于清洁和统计公园绿地上的废弃物。
活动2 清河公园植物标本采集
征得清河公园管理部门同意后,采集主要植物种类标本,具体方法如下:
1.用枝剪或采集竿将标本采摘下来,夹在标本夹中带回。采集时作好记录。
2.回来后及时对标本进行整理。
3.把标本放在标本夹中,中间用吸水纸隔开,放在通风处,直到标本干透。
4.上台纸。
活动3 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
1. 将在清河公园调查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 讨论:
l 为什么人们喜欢去清河公园?
l 公园内的主要植物有哪些?有没有特色植被?
l 公园内的各种植物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l 你认为公园内景色最好是哪一部分?为什么?
l 我们能为清河公园植物的更好生长、为公园更漂亮做些什么?
活动4 撰写小文章
利用调查的资料和阅读资料,结合活动3中的问题,撰写小文章,如描写清河公园美好景色,讨论公园种什么植物好,告诉人们怎样保护公园美好的绿地等。
表1 清河公园植物种类及分布调查
公园名称: 时间: 观察者:
序号 植物名称 类别 地点 数量或面积 保护情况
1
2
3
……
表2 清河公园绿地废弃物记录
公园名称: 时间: 观察者:
序号 废弃物名称 数量 地点 距最近垃圾箱距离(米)
1
2
3
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文明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国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1)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
“校本”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要在充分认识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稳妥、恰当、科学、有序。
(2)开发目标上以人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不应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仅仅变成对相应的考试科目的拓宽与加深。当然,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并不排除对该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应纳入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中。
(3)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上应摆脱传授式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式地投入,即让学生自主把握校本课程目标、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主进行校本课程评价。应当让学生对前述四个层次的目标心中有数,让他们自己把握、选择和调整目标,克服盲目性的“题海”的影响,也避免在众多书籍、报刊及其他信息渠道面前的无所适从。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学校教育特色。
我们在**文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活动效能。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而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除了教师必要的指导,所有的实践活动,均把学生推到第一线,鼓励学生大胆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学生要出色完成实践任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其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
(二)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形成了课题结题报告;
2.形成了部分教案、教学案例文集;
3.编撰了校本教材、学生乡土文选;
4.形成了部分课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
八 、思考与展望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的**文明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极大调动了教师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人文素质培养由枯燥抽象、封闭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研究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乡土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学生踏进文化传统的门槛,弥补了学生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的欣赏、审视、判断文化现象的能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总之,虽然课题研究工作结束了,但课题的实施工作无止境,在以后的工作中,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将切实按照课题组的总体计划和要求,并结合自己的进行实际情况,努力工作,为学生的生态教育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说明:本方案中引用的“案例”是为了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理念和精神,不是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未必能真正体现本研究的真正要求。我们期待着在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地方文化相适应的大量典型案例。
附:研究参考选题
课题类别
论文题目
经典课程思想研究
晏阳初**文明课程教育实验中的课程论思想研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课程论思想研究
梁漱溟**文明课程教育理论的课程论思想研究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中的课程论思想研究
杜威经验课程论思想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课程思想研究
**文明课程与**文明课程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
**文明课程的教育价值研究
民族节日的教育价值研究
**文明课程在学科教学(或某一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文明课程在**文明课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文明课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文明课程学校**文化特色化建设的研究
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理论基础)
**文明课程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文明课程的分析维度)
**文明课程学校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应用模式研究
声明:《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文样本大全(附2023年最新排行榜前十名单)》一文来源于网络,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版权均归属于其原作者所有。本站承诺不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行为,仅为传递知识性正能量信息。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或发邮件到1791363168@qq.com处理!